Bom dia meus amigos,
Saudações de Lisboa!
您正在阅读的《壹苇可航》电子报 Weekly Spark No.34。这里是一方独特的思想空间,我以佛学智慧融汇科技思维,兼采东西方哲学交织当代视角,从美学素养与批判性思考中探寻真知,让个人成长与复利思维在多元交融中迸发能量。每周,让我们一起以多元复合的思维方式在纷繁的知识世界里找回内在定力,进而在这个复杂时代找准方向,放大思考与行动的价值。
本期笔记和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
以下是本期正文。
🔍 Insights
今年的二月一日,我订阅了 Are.na。原因无他,我希望有一个统一的在线空间,能够终结我那混乱的收藏体系。在此之前,我喜欢的影视、书籍、文章、PDF、有用的网页、社交媒体帖子……它们散落在 DEVONthink、Pinboard 和 Eagle 这三个截然不同的地方。
Are.na 的出现,似乎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我可以将万物容纳其中,再通过建立不同的 Channel 去归类整理。这就像谈恋爱一样,最初的日子总是美好的。我享受着将一切收归一处的掌控感和秩序感。但渐渐地,不那么对劲了。
我可能会重复添加相同的内容,更令我头痛的是必须定期手动整理。然而,随着时间和内容的增长,一旦我将一张卡片放入一个频道,我就失去了将它与其他频道建立连接的动力。当开始一个新的策展时,我也懒得再去翻阅旧的频道,看看有哪些素材可以复用。我原以为用「策展思维」和「理性思维」就可以完全驾驭工具,到头来却是一败涂地。
这种「分类即遗忘」的困境,与我当初放弃 Heptabase 的原因如出一辙。我意识到,我需要的不是一个需要我像图书管理员一样辛勤维护的「陈列馆」,而是一个能让知识与灵感自由流淌、随时可以被唤醒的「数字档案馆」。我亲手整理的频道,正在变成一座座信息孤岛,最终汇成那片死气沉沉的坟场。
于是,我开始了新一轮的漫长探索。我的目标非常明确:最好能让 AI 帮我整理。
是的,我知道我曾说过「万事都要 AI,也是一种反智」。但在「整理」这件极度消耗心力的苦差事上,我承认,我愿意让 AI 为我代劳。
于是,我几乎试遍了市面上所有顶尖的选手:
- Raindrop.io:功能强大、体验完善的元老级书签应用,但整理的责任依然在我。
- Fabric.so:一个试图 All-in-one 的智能平台,但对我来说过于复杂。
- Sublime.app:一个视觉化的灵感探索平台,但依然需要我亲手去布局我的“工作室”。
我还研究了 MyMemo, Recall.ai, Cosmos, Lazy.so 等一众新兴的工具,甚至尝试直接使用 Tana 或者 Heptabase。
遗憾的是,它们虽各有千秋,却都不能让我完全满意。要么依然需要我跨过「手动整理」这道坎,要么在核心功能上存在无法满足我需求的短板。
不过最终,我选择了 Mymind。
除了它的 AI 自动标签外,最让我着迷的,是它真正做到了几乎可以收藏我想收藏的一切,并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
举两个例子:
- 当我在 App Store 上看到一个有趣的 App,一键收藏,它会以一张精致的 App 卡片呈现,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链接。
- 当我在为购物清单收集参考时,将商品添加进去,它会显示为一张商品卡片,甚至在右上角清晰地标出价格。
这种对内容「身份」的智能识别,让我的收藏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条目,而是直观的,甚至带有视觉享受。
此外,它的 Serendipity 功能,很像 flashcard,能够将我早已遗忘的收藏推到我的眼前。让已经落满灰尘的信息有了被重新发现的机会,甚至为我带来意外的收获。
然而,我对 Mymind 远非 100% 满意。在与他们团队沟通的邮件中,我曾直言不讳:它现在并不是我最满意的,却又是我能找到的最好的选择。
它的缺点显而易见:
- AI 并不完美:它的自动标签远未达到理想状态,很多时候我依然需要手动调整或添加,这削弱了它的核心价值。
- 搜索不尽如人意:它的搜索并没有宣称的那样强大。当然,比起在 Are.na 的频道里大海捞针,它确实让我能更容易地找到内容。
- 近期的 Bug:最近一段时间,我收藏的 PDF 和视频等内容,似乎无法被 AI 正确识别和处理。
- 封闭的生态系统:严格的隐私管理虽然保护了用户数据,但也使得 API 与分享功能几乎无法实现。我无法将其与 Readwise Reader 和 Tana 无缝连接。
这里插播一下,我这周又进行了一番探索,原本想要尝试 Minttr。因为开发者也是我的读者,于是很直接地向他提问,很快得到了非常诚恳与没有遮掩的答复。
Minttr 的开发者对 Mymind 的创始人风格和产品愿景深表敬佩,同时也清晰地认识到功能差异的存在。
在核心功能对比上:
- 标签系统方面,Minttr 选择了不同的路径。虽然没有实现 Mymind 的自动标签功能(开发者认为这更适合作为「次级搜索选项」),但 Minttr 的手动行内标签设计更加轻量化,使用体验良好。
- 搜索功能可以说是 Minttr 的重点发力方向。开发者认为在中文搜索、AI 语义化搜索,以及 AI 智能搜索等方面,Minttr 表现更为出色。这也是持续投入和打磨的核心功能。
- 组织结构上,Minttr 虽然设计了 space 功能,但目前版本的直观性还有待提升,这可能与开发者个人偏好使用行内标签的习惯有关。
- 内容重发现功能虽然已有规划且技术可行,但由于精力分配问题尚未完全落地,目前主要通过 AI 语义化搜索来实现部分功能。
此外,开发者坦言,除了易用性优势外,Minttr 在功能完备度上确实还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响应速度、浏览器插件和移动端功能完善度等方面。
这种坦诚的自我评估,反映出一个产品团队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和对产品发展的清晰规划。我也非常看好 Minttr,然而它终究是没有超越 Mymind 的体验,我放弃了进一步地探索。
说回到 Mymind,尽管它有种种不完美,但在当前的工具中,它仍然是我能找到的最接近理想的选择。至少在两个关键点上击中了我的需求:减少了手动整理的负担,以及提供了内容重发现的可能性。
在对抗「信息坟场」的工具探索这一方向上,我只能做出妥协,并将重心转向如何更好地应对「信息坟场」这一现实挑战。
信息管理的本质,终究还是要回到我们自己的思考习惯和使用方式上。再好的工具,如果不能定期回顾、主动连接,它们也只会在任何平台上变成新的「信息坟场」。而 Mymind 的价值在于,它通过功能设计已经帮我显著降低了定期回顾与主动连接的摩擦感。
具体我是如何调整策略以对抗「信息坟场」的?在 Case Study 中我将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