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m dia meus amigos,
Saudações de Lisboa!
您正在阅读的《壹苇可航》电子报 Weekly Spark No.33。这里是一方独特的思想空间,我以佛学智慧融汇科技思维,兼采东西方哲学交织当代视角,从美学素养与批判性思考中探寻真知,让个人成长与复利思维在多元交融中迸发能量。每周,让我们一起以多元复合的思维方式在纷繁的知识世界里找回内在定力,进而在这个复杂时代找准方向,放大思考与行动的价值。
本期笔记和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
以下是本期正文。
🔍 Insights
笔记软件的隐私与安全
这周,Reddit 上有一条讨论 Tana 的隐私与安全的帖子。之所以关注,是因为我一直困惑于一个现象:为什么许多用户习惯性地将敏感的隐私信息存储在笔记软件中?
从技术角度来看,大多数主流笔记应用在设计之初并非专门为保护高敏感度信息而构建。它们的核心功能是知识管理和协作,而非数据加密和隐私保护。然而,用户行为往往超越了这些工具的设计边界——密码、身份证号码、银行信息、私人想法等敏感内容频繁出现在这些平台上。
如此必然会有这样一些风险,例如:
- 云端存储风险:数据存储在第三方服务器上,面临数据泄露和未授权访问的可能
- AI 处理隐患:随着 AI 功能的集成,个人数据可能被传输至外部 AI 服务进行处理
- 员工访问权限:部分平台的员工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具备访问用户数据的技术能力
- 分享链接误操作:意外分享包含敏感信息的笔记链接
- ……
因此,笔记软件不应该记录什么,确乎需要明确。我认为应该至少这样一些数据和信息不应出现在笔记中:
- 密码和认证信息
- 金融账户详情和支付信息
- 身份证件号码、社会保险号等身份标识
- 医疗记录和健康隐私信息
- 商业机密和敏感的工作文件
当然,这种质疑或许源于我的偏见。毕竟,不同用户对隐私的敏感度和风险承受能力,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明确笔记软件的使用边界,了解其安全局限性,对每个用户来说都是必要的。
推而广之,不仅仅是笔记软件,很多其他的软件在使用时也是如此。在记录敏感信息时,我们需要审慎评估工具的安全能力,例如:
- 是否提供端到端加密
- 是否有本地存储选项
- 是否是零知识架构
- 开源透明度如何
对于密码、认证信息、身份标识之类的数据和信息,还是建议选择有口皆碑的密码管理器,例如 Bitwarden 或 1Password。云存储服务则选择 Filen、Mega 等。
这个时代最欠缺的是常识?
或许「这个时代最欠缺的是常识」这个表述太过狭隘与武断,可以换一个更准确的说法:这个时代最欠缺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常识,而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即在信息海洋中保持独立判断、整合跨领域知识、持续学习适应变化的能力。
传统常识往往基于特定时代的经验积累,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可能显得过时甚至误导。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能够质疑信息来源可靠性、识别逻辑谬误和认知偏见、区分事实与观点的批判性思维;是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价值内容、验证信息真实性、理解不同媒体形式特点的信息素养;以及连接看似无关知识点、从多角度分析复杂问题、避免知识孤岛效应的跨领域整合能力。
过往提及过多次的,「科学态度要么证实,要么证伪,要么存疑」。然而,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里,有多少人在讨论问题时能够保持这样的科学态度呢?太多的争论陷入情绪化的对立,太多的观点缺乏事实支撑,太多的结论建立在未经验证的假设之上。我们需要具备证据导向的判断方式,保持愿意接受新证据修正观点的开放心态,以及对未经验证信息的理性怀疑。这种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远比死记硬背的传统常识更为重要。
在 AI 和新兴信息技术的冲击下,知识快速更新,终身学习已经不再是选择而是必需。我们需要保持好奇心和学习动机,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元认知能力,即具备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和持续适应变化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