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m dia meus amigos,

Saudações de Lisboa!

您正在阅读的《壹苇可航》电子报 2025 年第 6 期

本期笔记和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

以下是本期正文。


💫 Review

2025 年第 5 期 的 "Case Study" 里,我分享了一个简单却实用的行动策略:「写下来,再决定」。这个方法帮助我们在面对选择时,能够暂时跳出情绪的漩涡,以更理性的方式思考问题。本期,我想进一步探讨斯多葛学派的核心智慧——如何在日常决策中融入理性思维,让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依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判断。

提及于 2025 年第 4 期 的 "PKM Porn",我聊到人们如何过度沉迷于各类知识管理工具,而忽略了内容本身的价值。当我们学会以更理性的视角看待信息与工具时,往往能摆脱陷入工具循环的困扰。本期我会结合两个具体案例,进一步阐述如何运用理性思维来对抗「工具迷恋」。

🔍 Insights

面对信息和工具的快速迭代,我们常常会感到焦虑和困惑。从选择使用哪款笔记软件,到是否要将 ChatGPT 融入工作流程,决策的复杂性和频率都在不断提升。例如,2020 年 Roam Research 横空出世,开启了一轮笔记软件的开发浪潮;2022 年底,ChatGPT 问世后,更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各种模型争相斗法,令人眼花缭乱、目眩神迷。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日常决策中保持理性思维?古老的斯多葛学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思维框架。

斯多葛学派主张自制力,强调以「客观化的观察」和「理智性的应对」来面对决策风险。这套方法不仅能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也能帮助我们减少对新工具的过度依赖。其核心思路可以概括为:先付诸行动,再不断迭代;同时警惕并克制新事物带来的冲动决策倾向。

斯多葛学派认为,做出明智的决策需要我们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将决策过程分解为观察和应对两个关键步骤。在观察阶段,我们需要摒弃个人情绪和主观偏见,客观地收集和分析信息。这种「客观化观察」意味着我们要以不带私见的态度评估各种选项,不让情绪波动扭曲判断。比如,当我们在选择是否采用新的生产力工具时,不应该被工具本身的新颖性所吸引,而是要客观地评估:这个工具能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它与现有工作流程的兼容性如何?使用它的时间成本是否值得?

在应对阶段,我们需要运用理智来评估各种选项,而不是被一时的冲动或外部压力所影响。「理智性应对」强调运用逻辑和智慧来管理决策过程,控制冲动,而不是被短期利益或从众心理所驱使。例如,当我们考虑是否订阅一个付费服务时,应该冷静分析其长期价值和替代方案,而不是被限时优惠或他人的推荐所影响。

为了实现这种理性决策,古代哲人们提出了「描述剥离法」来重构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即将事件分解为纯粹的事实描述,以此消除主观的价值判断。例如,面对是否更换工作的决策时,我们可以将情况分解为:当前薪资水平、工作环境、发展机会、新职位的具体情况等客观因素,而不是简单地被「更好的机会」这样的主观判断所影响。

通过这种认知重构,我们就能更客观地将决策要素划分为三个主要类别:完全可控领域(如我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动机)、部分可控领域(如工作成果和人际关系),以及完全不可控领域(如市场环境和他人的评价)。这种分类能帮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真正可控的决策范畴上,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

另外多说一点,虽然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记载了以美德而非结果为评判标准的决策流程,但这种方法在当今时代的实际操作性较弱。不过,他提出的四枢德(智慧、勇气、正义、节制)评判标准、社会角色符合度评估、「预演困难法」以及「理性之桥」等概念,仍然为我们的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维度,有助于更好地运用理性思维。

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为斯多葛式决策训练的有效性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表明,这种训练对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的神经可塑性有显著影响。持续的认知训练可以提升前额叶-杏仁核神经环路的协同效率,在 8 周的正念训练后,前额叶灰质密度可增加 12-17%。功能性核磁共振研究也证实,斯多葛式「预演困难法」能够降低杏仁核对负面刺激的反应强度,在压力测试中,训练组的杏仁核激活度比对照组低 29%,自主神经系统反应下降 34%。更重要的是,纵向追踪研究表明,每日 20 分钟的认知重构训练持续 6 周后,前额叶-杏仁核功能连接强度提升 41%,决策时的默认模式网络激活时间缩短 230 毫秒,风险决策失误率下降 28%

这些神经科学发现不仅证实了斯多葛式思维训练的有效性,也为古老的哲学智慧提供了现代科学支持。通过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的神经可塑性研究,我们看到了理性思维训练对决策能力的积极影响。这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将斯多葛学派的理性决策方法落实到具体的日常实践中?关于认知重构训练和预演困难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我将在下一期的 Case Study 中详细介绍。

📰 Curations

"Sputnik Moment"

让我们将时间拨回到 1957 年 10 月 4 日,人类航天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上演。这座世界上第一个、也是规模最为宏大的航天发射基地,成功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史普尼克一号送入太空轨道。

这一划时代的成就不仅标志着人类太空时代的开启,更拉开了美苏太空竞赛的帷幕。对于长期在全球科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而言,这次发射犹如当头棒喝:在航天技术和远程导弹能力方面,他们已然落后于苏联。

由此诞生的 "Sputnik Moment"(史普尼克时刻) 一词,后来成为描述重大危机与转折的经典概念。它象征着一个国家或社会在面对挑战时的觉醒时刻,往往会激发出强烈的创新动力和进步意愿。这个术语现已广泛应用于形容需要采取重大行动以应对竞争或克服重要挑战的关键时刻。

当一向以悠闲、迂回的低调为特点的 New Yorker 直言不讳地指出 DeepSeek R1 的发布是 Sputnik Moment 时,我很清晰地感受到至少美国的媒体慌了。是因为 DeepSeek 会撼动美国在 AI 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吗?或许会有这方面的考量,不过更多的可能还是像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的评论所指出的那样,DeepSeek 的火热,放大了美国科技产业两大派别的分歧:开放还是封闭。

Meta AI 首席科学家 Yann Lecun 算是比较中肯的,他表示 DeepSeek 的成功,展现出了开源(开放权重)模型的巨大潜力。

毫无疑问,DeepSeek 让人们看到,随着大语言模型技术日趋成熟,成本持续降低,这项技术正在从神秘的「黑科技」转变为普惠的基础设施。这一转变正在降低开发门槛,为 AI 应用的创新带来更广阔的可能

从 Sputnik 到 DeepSeek,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次次改写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这些 "Sputnik Moment" 提醒我们:技术创新不仅关乎科技进步,更是关乎人类社会的开放、协作与共同进步。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或许开放与协作才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持久动力。

什么美国年轻人认为中国的互联网很酷?

美国年轻人对中国互联网文化日益增长的着迷 ,代表着全球数字格局中一个引人深思的转变。这一现象之所以特别值得关注,是因为它挑战了文化影响力主要从西方流向东方的传统观念。中国互联网平台通过技术底层创新(如算法推荐、AI 交互)、文化表达重构(如弹幕、虚拟社区)和经济生态共生(如种草经济、开源协作),为全球 Gen Z 提供了超越地理界限的数字公共空间。这种吸引力不仅在于单点突破,更源于「技术-内容-社区」三位一体的系统化能力,重新定义了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范式。

Collingridge dilemma

现如今,深度伪造技术的普及化已经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在 Hannah Grundy 的案件中,犯罪者仅需少量真实数据即可生成大量色情内容,并能够通过社交平台快速扩散。更有数据显示,合成色情内容中 64% 针对女性公众人物,15% 涉及熟人报复,凸显出这项技术对个人隐私和权益的严重威胁。

而在法律监管层面,AI 生成内容的匿名性特征与快速传播属性,使得传统取证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现有法律体系难以有效界定平台、开发者和用户之间的责任边界,特别是在涉及肖像权和隐私权纠纷时,监管执法往往陷入困境。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 Collingridge Dilemma(科林格里奇困境)的存在。这一困境指出,在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虽然相对容易对其进行改变和调整,但人们往往难以准确预测其潜在影响。而当技术日趋成熟并且其负面影响开始显现时,采取改变措施的成本和难度又变得极其高昂。这导致社会通常在为时已晚的情况下才意识到需要对技术进行规范和调整,使得有效监管始终滞后于技术发展。

昨天、今天、明天

明天的世界 」这一概念曾充满魅力和希望,特别是在上世纪初到中期,这与当代对未来的看法形成了鲜明对比。无论是中国、韩国、日本,还是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年轻人对未来的预期都不强(参考一参考二参考三参考四 )。

Trump 就职以来,搅弄世界风云。其对待非法移民问题的态度,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也让人不得不想起当年的排华法案。明天的美国会怎样,真的会如 MEGA 们所愿吗?或许在 Trump 胜选的那一刻大家还能比较确定,现在都不得不犹豫了。很推荐老刘的这一期播客,对 Trump 的「百日维新」有很好的解读,用清晰的思路,教人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

司马光说「人之患,在于不读史」,历史是预测未来的最佳老师,我们需要从历史中窥见今天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