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m dia meus amigos,

Saudações de Lisboa!

您正在阅读的《壹苇可航》电子报 Weekly Spark No.14。

本期笔记和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

本期的内容筛选在 Heptabase 上完成,这是一个以卡片、白板和标签为基础,专注于帮助使用者更好地学习、思考、研究和规划,并以中观视角对摄取的信息、知识建立深度理解的可视化知识管理工具。

以下是本期正文。

🔍 Insights

当前的互联网,表面上看似鼓励我们质疑一切,实际上却在悄然构筑一座看不见的围城,将我们的思维模式固化、标准化。这种现象不仅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方式,也深刻影响了我们对生命中那些最本质问题的探索。在这个 AI 工具日益普及的时代,重新思考我们与信息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的观察这座「围城」,我们需要意识到互联网呈现出双刃剑的特性。其中最明显的表现为,互联网,尤其是 AI 爆炸式发展后的互联网,正在以极高的效率为我们提供海量信息,但在无形中也在规定着我们该如何提问与思考。这种现象在近年来愈发明显,以 ChatGPT 为代表的 AI 工具催生了大量标准化的思维模式。比如,市面上热销的 Prompt Engineering 课程往往会告诉学习者「只要按照特定的模板提问,就能获得最优答案」。这种简单化的方法论表面上提高了效率,实则是在限制人们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让创造力逐渐被固定的模式所取代。

这些标准化思维的影响正在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短视频平台上,算法推荐的内容往往以相似的表达方式传递相似的观点,一遍遍重复着「爆款公式」。这使得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对信息的「快餐式」消费习惯,持续暴露在无休止的信息流、通知和超链接中,逐渐侵蚀了专注和深度思考的能力。这种现象也被称为「谷歌效应」,我们倾向于记住在哪里能找到信息,而不是理解信息背后的深层含义。就像在准备演讲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沉下心来思考内容,而是直接搜索「演讲开场白模板」一样,我们正在逐渐丧失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从「如何谈恋爱」到「如何教育孩子」,从「如何写一封邮件」到「如何进行职场社交」,我们越来越依赖网络上现成的「标准答案」,而忽视了每个场景的独特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在「标准答案」的包围下,社交媒体的兴起更是加剧了思维定式的形成。这些平台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还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自我认知。例如,在知乎和小红书上,在 Instagram 和某些交友软件上,人们习惯性地将生活包装成一个个精心设计的「完美时刻」,配上标准化的文案和滤镜,却逐渐忘记了真实生活的样貌。在虚拟世界中,现实与数字存在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影响着我们的自我概念和社会认知。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支撑这些平台的算法会根据用户偏好推送内容,不断将用户推向信息茧房的深处。例如,在微博、今日头条和 𝕏 上,算法会根据我们的浏览习惯,持续推送与我们已有观点相符的信息。一个典型的现象是,当我们对某个社会话题表达过观点后,平台会持续推送相似立场的内容,而较少展示不同的声音,这就很容易让我们误以为自己的观点就是「主流」或「正确」的。这种算法机制不断限制着我们接触多元观点的机会,强化了既有的认知偏见,最终导致我们对不同声音的包容度越来越低。

「算法孤岛」效应在年轻一代中尤为明显。许多青少年的世界观正是在这样的信息茧房中形成的,他们的价值判断和生活态度很大程度上被平台的推荐算法所引导和塑造。从穿搭风格到生活方式,从言论态度到审美标准,都呈现出某种程度的「趋同化」特征。最可悲的是,明明应该是拥抱世界的一代人,却越来越夜郎自大、固步自封。

真正的思考远不止于简单的问答交流。它涉及对生命中关键问题的持续探究,比如「什么是真正的成功?」「如何在爱与被爱中保持自我?」「在社会压力下如何坚持内心的自由?」这些问题看似老生常谈,却是每个人都必须独立面对和思考的哲学命题。这种探索不仅需要持续的自我反省,还需要与他人进行真诚的对话,打破知识孤岛,从多个角度理解生活的本质。

要重新找回思考的本质,我们必须首先培养批判性思维。这意味着在面对「10w+」的爆款文章时,不是简单地点赞转发,而是要思考:观点是否经得起推敲?论据是否充分?当我们习惯性打开 Perplexity 寻找现成答案时,不妨先问问自己:AI 给出的这些内容是否真的适用于我?这些看似客观的回答背后,是否忽略了个人处境的独特性?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质疑,我们才能真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沦为 AI 工具的附庸。

同样重要的是与他人进行真诚的对话。不是在朋友圈里互相点赞,而是面对面的深度交流;不是在评论区里非黑即白的争论,而是心平气和地倾听不同观点。比如,当我们与持不同政见的朋友交谈时,与其急于反驳、扣帽子,不如先理解对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才是打破认知偏见的关键。

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中,技术确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可能成为深度思考的障碍。当我们习惯了用表情包表达情感,用转发代替思考,用点赞代替交流,我们就离真正的思考越来越远。只有当我们愿意放下手机,走出社交媒体的喧嚣,重新找回独处的时光,才能真正开始思考人生的本质问题。

这种回归不是要否定技术进步,而是要在信息洪流中寻找平衡。就像在图书馆里,我们需要一个安静的角落;在思考时,我们也需要一片不受打扰的心灵空间。在那里,我们可以慢下来,认真地思考,耐心地求索,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 不是简单地知道在哪里能找到答案,而是能够理解问题的本质,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之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出那座无形的围城,重新拥抱思考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