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Weekly Spark, a paid newsletter full of timeless ideas and insights you can use in life and work.

🔍 Insights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 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

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这句经典开场白,在当下愈发显得意味深长。放眼四周,从「信息爆炸时代」到「AI时代」,从「算法时代」到「新一轮科技大爆炸前夜」,这些耸人听闻的论断此起彼伏。在这复杂交织的现实中,我们既目睹了声势浩大的「逃离谷歌运动」,也正在见证方兴未艾的「逃离算法运动」。这场运动的兴起,折射出知识工作者对算法支配的深切忧虑。

然而,在享受算法带来便利的同时,不得不警惕它对知识工作者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最直接的是信息茧房,即算法不断根据我们的喜好推送内容,逐渐将我们禁锢在狭小的信息空间内,使我们难以接触到不同观点,阻碍了创新思维的产生。同时,为了提高用户粘性,算法不断推送大量吸引眼球的碎片化信息,导致我们的注意力日益分散,难以进行深度思考和持续专注。

更令人担忧的是,算法对我们思维模式的潜移默化影响。它总是倾向于推荐符合我们既有认知的内容,这不仅限制了我们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也在不知不觉中固化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在社交媒体领域,算法偏好展示经过精心包装的成功案例,容易引发不必要的焦虑和攀比心理。而过度依赖算法推荐,更可能导致我们的信息素养和独立判断能力逐渐弱化。

正是这些日益显现的负面影响,促使越来越多的知识工作者开始反思:我们与算法的关系是否需要重新调整?如何在享受算法便利的同时,避免被算法所支配?

要理清这些,我们首先要思考对于知识工作者而言,「逃离算法」究竟意味着什么?我认为有这样六个纬度:

其一,算法控制已悄然渗透到知识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需要重新夺回工作的主导权,在保持效率的同时,摆脱对算法系统的过度依赖。

其二,推荐算法往往将我们束缚在自我认知的狭小空间里,不断强化已有的认知偏差。逃离算法就是要主动突破这道无形的藩篱,拥抱多元观点,开拓更广阔的认知边界。

其三,算法系统无时无刻不在收集和分析个人信息。我们必须更加审慎地对待个人数据,坚守数字时代的个人主权。

其四,过度依赖算法容易弱化我们的思考能力,我们需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批判性思维,而不是盲目追随算法的指引。

其五,算法化管理正在导致工作异化,使人逐渐沦为数据和效率的奴隶。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工作的本质意义,在效率与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

其六,面对算法化浪潮带来的挑战,知识工作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储备,学习如何与 AI 协同工作,在算法主导的环境中保持独特的竞争优势。

简言之,「逃离算法」并非意味着彻底摒弃算法——毕竟算法已根深蒂固地嵌入我们日常使用的工具与服务之中。这更像是一场意识的觉醒:有意识地规避算法对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的消极影响,重新把握信息获取、知识构建和创造过程的主导权。这是一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把控的转变,是与算法建立一种更具批判性和自主性的互动关系,而非盲目追随其推送和引导。

那么,如何将这些理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根据我的经验,总结如下:

首先,我们需要提升对算法的认知意识,深入理解它如何塑造我们的信息环境和思维模式。只有认清这一点,才能在与算法的互动中保持清醒。

其次,在信息获取方面,我们要主动打破算法推荐的束缚。例如,重拾传统的专业书籍和学术期刊,关注独立媒体的报道,对专家观点兼收并蓄等。同时,也需要善用 RSS 订阅和内容聚合工具等技术手段,让自己真正掌控信息的来源和筛选。

再者,对于所接收的信息,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至关重要。追根溯源,考察传播动机,而不是盲目接受算法推送的内容。这种批判性思维习惯需要持续的练习和坚持。

在日常工作中,严格管理数字设备的使用也很重要。例如,设定社交媒体使用时限,规划算法应用使用时段,定期进行数字断舍离。创造不受干扰的工作环境,关闭非必要的通知,设置专注工作时段,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知识获取方面,需要突破算法划定的范围,主动进行主题式探索,关注跨领域知识的关联,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从碎片化阅读回归到深度思考,进行系统化的阅读和笔记整理,这些都能帮助我们建立更扎实的知识根基。

通过写作和分享,与更多人展开对话,更是打破认知局限的有效途径。支持那些不依赖算法驱动的创作者,参与独立社群的讨论,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建立更加多元的认知视角。

最后,要定期反思自己与算法的互动模式,评估各种策略的效果,及时调整行动方案。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改变,而是需要持续演进的过程。关键在于保持清醒的认知,在与算法的互动中始终保持主动性和创造力。

在这个算法主导的时代,这些建议不必一次性全部实施,而是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逐步推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实践方式。唯有保持清醒的认知和持续的行动,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对自己数字生活的掌控,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需求和发展,而不是相反。

一些参考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