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Weekly Spark, a paid newsletter full of timeless ideas and insights you can use in life and work.

本期笔记和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

本期的内容筛选在 Heptabase 上完成,这是一个以卡片、白板和标签为基础,专注于帮助使用者更好地学习、思考、研究和规划,并以中观视角对摄取的信息、知识建立深度理解的可视化知识管理工具。

🔍 Insights

日前,上课时看到课件中提到了 "Adaptability"(适应性)的概念,发现与我之前了解到的概念有所区别。课件中对适应性的说法可以总结为:好的适应性是指对所掌握的概念、原理和技术的创新性和灵活性应用。这让我对 "Adaptability" 有了新的思考。因为在当前,无论是面对技术革新的浪潮,还是社会需求的不断转变,具备快速学习与灵活应变的能力,都是立足于竞争环境的重要保障。但事实上,适应性并不仅仅意味着「随机应变」,它更包含了对既有认知、原理和技术的创新性应用,是一种广泛且多维的综合素质。

首先,能力是适应性的基础、也是最关键的要素。所谓「能力」不仅包括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涵盖了在面临新情境时快速学习的能力。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拥有足够的能力储备能够让我们更快地将新信息转化为可执行的方案,从而避免陷入被动。这些能力可以来自于日常积累,也可以通过系统学习、专业培训或实战经验提升。因此,持续学习和更新技能是保持适应性的首要任务。

其次,品格作为支撑适应性的重要内部驱动力,在整个框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Carol Dweck 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研究表明,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的人往往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她的长期研究发现,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个体在面对挑战时,比持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表现出更强的韧性和更高的成功率。品格与个人的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密切相关。面对动荡和挑战时,具有积极心态与韧性的人往往能够快速调整情绪,并在逆境中寻求新的突破点。这种开放性使他们能够乐于探索新领域,拥抱变化;而坚持力则确保他们在面对挫折时不轻言放弃,愿意通过持续努力去突破瓶颈。更重要的是,具备自省能力的人能够及时反思现状、修正行为,并从失败或错误中汲取教训。

与此同时,环境因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个人的适应性发展,但关键仍在于个人如何主动创造和利用环境。即便身处相对保守或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具有高度适应性的个体也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开拓机会。他们会主动寻找学习资源,建立有益的人际网络,在工作中创造小规模的创新空间。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使他们能够在任何环境下都保持成长,并逐步影响和改善周围的氛围,形成良性循环。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适应性已然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它是能力储备和品格修养的综合体现,需要我们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大学》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正是对持续学习、自我更新的最好诠释。通过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保持开放和韧性的心态,以及积极主动地创造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条件,我们才能在面对未来的各种挑战时游刃有余。适应性不是与环境妥协,而是在变化中找到成长的动力,通过持续的学习和突破,在颠覆中发现新的机遇,最终实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