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m dia meus amigos,
Saudações de Lisboa!
您正在阅读的《壹苇可航》电子报 Weekly Spark No.44。
本期笔记和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
以下是本期正文。
🔍 Insights
保持流动
这是我最新的一篇博客文章 Staying in Flow 的中文翻译版。
学习的本质,不在获取新知,而在认知重构。
我们通过学习,拆解旧有的理解框架,重新组合对世界的认知。
当一个人不再学习时,他其实是在对外界关闭自己。不再倾听新的声音,不再质疑旧有的信念,也不再愿意被改变。
这并非瞬间发生,而是逐渐凝固的过程:思维被习惯包裹,心智被舒适驯化。
当一个人固守自己的经验与结论,他的世界便开始收缩。他不再被世界触动,也不再能触动世界。
而真正的学习,是一种持续的流动。它意味着承认自己的不完整,意味着有勇气不断更新自己。每一次新的理解,都是一次微小的重生;每一次被动摇的确定感,都是成长的起点。
禅的修行,不在追求答案,而在保持初学者之心:在每一刻重新看见事物,如初见,如初闻。
成长并非向上,而是向内。
当我们在经验的表面之下,看见一个更宽阔、更细腻的自己——那一刻,我们仍在学习,仍在流动。
Semafor 与新闻阅读
今天收到了 Justin Smith 和 Ben Smith 撰写的 Semafor 成立三周年感言。
我最初是在方可成老师的《新闻实验室》了解到 Semafor。自 2023 年 5 月起,它的高质量 newsletter 便让我成为了忠实读者。如今,已是我每日新闻资讯的主要来源,也是在博客与电子报中频繁提及的媒体之一。
Semafor 的创始团队堪称豪华阵容:Justin Smith 曾执掌 Bloomberg Media,Ben Smith 则是前纽约时报媒体专栏作者、BuzzFeed News 创始主编。这也使得 Semafor 的使命并非在信息洪流中再造一个「更快的新闻源」,而是试图修复读者与媒体之间早已脆弱的信任结构。在一个充斥算法推送与情绪化叙事的时代,这样的愿景显得尤为珍贵。
三年磨一剑,Semafor 的成就令人瞩目。其旗下的 Semafor World Economy Summit 业已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全球首席执行官聚会,汇聚了关于全球经济的最前沿见解、最具创新性的思想和最多元化的观点。
此外,明年 1 月即将推出的 Semafor China 非常值得期待。由普利策奖得主 Andy Browne 亲自掌舵,这份全新的 newsletter 旨在为世界上最具重大影响的双边关系带来清晰报道。
在 Weekly Spark No.27 中我提到了两篇文章《拒看新闻的生活艺术》和 “Reading the news is the new smoking”,它们都指向一个观点:过度消费日常新闻弊大于利,应该大幅减少或彻底戒断。
我也经常思考到底需要阅读什么样的新闻,订阅什么样的新闻资讯。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隔一两个月我就会和 AI 进行一次这方面的交流。目前,我的看法是,或许可以对新闻消费分层。
第一层是地域新闻或日常新闻、行业新闻。这些新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行动,例如从政策变化到社会议题,从交通出行到生活成本等。这些新闻,可以轻而易举的从社交媒体上了解,并不需要过多关心新闻的立场。
第二层是国家大事与国际新闻。对于这类新闻,我们仅需保持对世界轮廓的基本感知即可。如果真正重要,它会自然出现在我们的信息流、社交圈中。比较理想的做法是订阅如 Semafor 这类新闻媒体的 newsletter,或使用 Kagi News、Apple News、Google News 等聚合平台。让它们充当过滤器,而非让自己被算法裹挟。
第三层是需要深度阅读的新闻。我个人的认知是:新闻的价值不在「知道」,而在「理解」。因此需要根据自身背景与兴趣选择媒体,例如,理解全球经济与商业逻辑可读 The Economist;关注金融与投资可读 Bloomberg 或 Financial Times;偏好文化评论则可读 The New Yorker。深度阅读,是一种认知投资,而非信息消费。
核心原则是:不要为了不 FOMO 而消费新闻,而要为了真正理解世界而选择阅读。
新闻不是让我们焦虑的窗口,而是重建世界模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