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m dia meus amigos,

Saudações de Lisboa!

您正在阅读的《壹苇可航》电子报 Weekly Spark No.36

本期笔记和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

以下是本期正文。


🔍 Insights

往期我们聊过信息过载与注意力分散,聊过算法对注意力的塑造和影响,但没有聊过「注意力经济」这个短视频兴起以来的热词。坦白说,我一直没觉得这个概念有什么特别值得深究的地方。直到上个月中旬,连续几条 YouTube 上的长视频,我都没有耐心看完,而是直接查看 transcript,这个细微的觉察突然让我警觉起来:在我身上发生的,或许正是注意力经济带来的深层结构性变革。

劣币驱逐良币的内容生态

注意力经济的问题不仅仅是内容稀释化那么简单。更严重的是,整个生态系统正在经历一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系统性崩坏。

粗制滥造的内容制作成本低廉,可以大量产出。算法偏好高互动率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更情绪化、更极端化。当 AI 生成的内容大量涌入网络,一个致命的恶性循环就此形成:AI 用低质量的网络内容训练,产出更多同质化的内容,这些内容又成为下一代 AI 的训练数据。如此往复,整个信息生态的质量呈螺旋式下降。

而这正是经济学中 Gresham's Law 的完美体现,即我们熟知的「劣币驱逐良币」。在货币流通中,如果有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人们会保存实际价值高的货币,使用实际价值低的货币进行交易,最终导致良币退出流通。

在注意力经济中,优质内容需要时间沉淀和深度思考,而劣质内容可以快速量产并获得即时回报,最终导致创作者要么随波逐流,要么退出竞争。

算法的结构性偏见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算法本身的设计逻辑。据我的观察与研究,当前主流平台的推荐算法存在三个结构性偏见:

首先是即时满足优先。算法优化的是短期停留时间而非长期价值。一个能让用户停留 3 分钟的煽情视频,在算法眼中远比一篇需要 30 分钟阅读但能增强认知的深度文章更有价值。这种优化逻辑系统性地将注意力导向即时的感官刺激,背离了持久的智识成长。

其次是同质化推荐。算法基于用户的历史行为推送相似内容,看似「贴心」,实则构建了一个个信息茧房。用户被困在自己的舒适区内,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狭窄,最终形成认知上的「回音室效应」。

最后是注意力陷阱。平台的设计机制以「上瘾」为目标:无限滚动、自动播放、推送通知……每一个功能都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是榨取用户的每一秒注意力。毫不夸张地说,这早已不是服务用户,而是将用户当作被收割的「韭菜」。

创作者经济的恶性循环

在这种生态系统中,平台、算法、创作者和用户形成了一个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算法设计为变现机制服务,变现机制反哺算法设计,两者形成共生关系,创造了一个没有外部锚点的自我强化闭环。在这个闭环中,用户的真实需求没有直接发言权。

这种系统性锁定带来了三个后果:

  • 内容的工业化和标准化;
  • 创作的短期化(优化单次曝光而非长期价值);
  • 注意力捕获技巧的「军备竞赛」。

而创作者为了在算法中获得曝光与收益(哪怕只是正反馈循环),不得不遵循平台的游戏规则,最终沦为内容工厂的流水线工人。

认知负荷与选择困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与我相同的感受,越是信息过载,选择内容看似容易,实际却异常困难。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核心问题在于对「度」的把握。我们的兴趣在不同话题间游移,而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我们常常无意识地选择了超出理解能力的内容,又因缺乏有效的正反馈循环,最终在挫败感中丧失兴趣和信心。

虽然目前我还没有查找到相关的数据支撑,但从经验出发,这种兴趣转移与认知疲劳度呈正相关。当我们在某个领域深入到一定程度,大脑需要切换到其他领域以获得休息和新的刺激。这本是大脑的自我保护和调节机制。可是,在注意力经济的轰炸下,这种自然的认知节奏被打乱了。我们不是在主动选择兴趣转移,而是被动地被算法牵着鼻子走。

社会分化的加剧

AI 时代让这种认知分化更加尖锐。AI 作为认知能力的放大器,让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可以更好地利用它,而缺乏判断力的人可能被 AI 误导。使用新技术的人比不使用的人「走得更远,眼界更开阔」,这种差距会形成持久性的结构差异。

面对这种与日俱增的分化,人类似乎没有系统性解决办法。社会团结和共识形成机制处于崩溃边缘,多重动因交汇:经济结构变化、地缘政治洗牌、环境压力、信息技术颠覆、代际价值观断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注意力经济的问题不过是冰山一角。

重塑注意力的可能路径

面对这样的结构性困境,个人能做的有哪些呢?在 Case Study 部分,我将结合我的工作流进行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