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m dia meus amigos,
Saudações de Lisboa!
您正在阅读的《壹苇可航》电子报 Weekly Spark No.37。
本期笔记和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
以下是本期正文。
🔍 Insights
近期看到多篇文章和社交媒体的讨论都在说 Context Engineering Thinking(上下文工程化思维)。它到底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围绕「上下文」来设计、构建与优化解决方案的系统化方法论。它的核心是:用工程化方式、系统地管理「在此时此地做对事」所需的全部信息,并通过闭环优化让系统在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中保持稳健、可控与高效。
为什么这种思维如此重要?因为在 AI 时代,我们面临着四个关键挑战:
- 模型敏感性:同一个 AI 模型在不同上下文下表现差异巨大
- 环境动态性:使用场景和需求变化迅速,系统必须能够灵活适配
- 合规要求:决策需要可追溯、可解释,便于审计和风控
- 效率优化:高质量的上下文往往比更大的模型或更多算力更有效
对知识工作者意味着什么
作为知识工作者,我们每天都在处理大量信息:研究报告、会议纪要、项目文档、邮件往来……如何让 AI 真正理解我们的工作场景,成为高效的助手而非鸡肋的工具?关键就在于掌握 Context Engineering 思维。
举个实际例子。当我们让 AI 帮忙撰写一份项目提案时,如果只是简单地说「帮我写个提案」,得到的结果往往泛泛而谈。但如果能提供结构化的上下文:
- 项目背景(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
- 目标受众(给谁看的提案)
- 预期成果(要达到什么目标)
- 约束条件(预算、时间、资源限制)
- 参考案例(类似的成功项目)
AI 的输出质量会有质的提升,甚至是飞跃。这就是 Context Engineering 的重要性。
培养这种思维的两个简单方法
对于如我一样没有编程背景的知识工作者,有两种日常工具可以有效培养这种思维:
首先是使用大纲式笔记软件。像 Roam Research、Tana、WorkFlowy 这类工具,通过层级结构强制我们进行结构化思考。每次使用时,我们都在被动练习:
- 信息分层:哪些是核心观点,哪些是支撑细节
- 关系定义:信息之间是并列、从属还是引用关系
- 模块化组织:每个信息块都可以被独立引用和重组
这恰好对应了 Context Engineering 中的关键能力——将复杂信息分解成结构清晰的模块。比如在准备一个汇报性质的邮件时:
- 项目进展汇报
- 背景说明
- 项目启动原因
- 初始目标设定
- 当前状态
- 已完成里程碑
- 待解决问题
- 下一步计划
- 资源需求
- 时间规划
- 风险与应对
- 已识别风险
- 缓解措施
这种结构不仅让我们的思路更清晰,也为 AI 提供了完美的上下文框架。
而第二种方法就是熟练掌握 Markdown 语法。
Markdown 不仅是一种写作格式,更是一种「语义化标记」的思维训练。当我们使用:
#
来定义信息层级-
来组织并列要点>
来引用参考资料**
来强调关键信息- [ ]
来追踪任务状态
我们实际上是在为正在处理的「信息」赋予明确的「角色」和「权重」。这种习惯可以直接提升我们与 AI 协作的效率。
实际场景举例
当我们使用 LLMs 辅助优化个人知识库时,Context Engineering 思维可以帮助我们:
- 设计清晰的分类体系(上下文边界)
- 建立有效的标签系统(上下文标记)
- 创建知识间的关联(上下文网络)
- 定期更新和优化(上下文循环)
例如,近期我在 GPT 5 和 Claude Sonnet 4 的共同帮助下优化了 Tana 笔记库中的标签系统。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猛然意识到之前的标签系统存在严重割裂。具体内容详见 Case Study 的部分。
从思维到习惯的转变
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在日常使用中进行元认知训练。它们培养的核心能力直接对应了 Context Engineering 的关键环节:
- 上下文采集:学会识别哪些信息是相关的、必要的
- 上下文建模:能够将零散信息组织成结构化的知识
- 上下文编排:懂得如何安排信息的优先级和展示顺序
- 上下文注入:知道在什么时机提供什么信息
并且,这种训练让我们开始意识到「上下文预算」的概念,即不是所有信息都需要包含,而是要在完整性和简洁性之间找到平衡。
当然 Context Engineering 思维与其他的思维方式一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需要我们通过日常实践逐步内化的思维方式。开始时可能会觉得繁琐,但当它成为习惯后,我们会发现:
- 沟通更高效:无论是与人还是与 AI,我们都能快速传达完整、清晰的信息
- 思考更深入:结构化的方式迫使我们思考信息间的逻辑关系
- 知识更系统:我们的知识不再是散落的碎片,而是相互连接的网络
- 决策更明智:完整的上下文帮助我们做出更全面的判断
换句话说,我们就能让 AI 更好地理解意图甚至是潜台词,产出更符合预期的结果。而这也正是越来越讲求人机协作的当下与未来非常重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