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m dia meus amigos,
Saudações de Lisboa!
您正在阅读《壹苇可航》电子报 CETDE Fortnight No.10。
本期笔记和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
以下是本期正文。
2025 年 8 月 26 日,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 Dan Wang 的首部著作 Breakneck: China's Quest to Engineer the Future 将正式出版。这本书提出了一个理解中美竞争的全新框架:「工程国家」对决「律师社会」,为我们审视 21 世纪最重要的大国关系提供了独特视角。
在书籍正式上市前,Breakneck 就已经成为一种现象。Tyler Cowen 称其为「今年最好的书」,Patrick Collison 指出 Wang 的年度中国信件「在硅谷是必读」,而前白宫国安会中国事务高级主任 Julian Gewirtz 则将其列为理解美中竞争的「必读书目」。1
这种出版前的轰动效应并非偶然。Dan Wang 提出的核心概念——「工程国家 vs 律师社会」——精准捕捉到了美国社会对产业衰退和中国崛起的普遍焦虑,同时也为理解两国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提供了一个简洁有力的分析工具。
独特视角
要理解这本书的深层价值,必须先了解 Dan Wang 本人。作为华裔加拿大人,他在中国度过童年,随后在加拿大和美国接受教育。他曾长期在中国担任 Gavekal Dragonomics 的技术分析师,驻扎于香港、北京和上海,深入研究中国的技术进步、供应链动态以及美国监管政策的影响2。2017 年至 2023 年期间,他在中国生活,这段经历让他得以近距离观察中国「令人惊叹又混乱的进步」3。随后,他在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中心和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等顶级学术机构担任研究员4。
这种跨文化背景和专业经历赋予了 Dan Wang 独特的观察视角。正如 Evan Osnos 所说,Dan Wang 兼具「深厚的知识和坚定的判断力」,他的思想「一半是哲学,一半是工程学」。这使他能够跳出中美各自的叙事框架,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双方的优势与困境。5
核心论点:两种文明的碰撞
Dan Wang 认为,传统的「社会主义、民主、新自由主义」等标签已经无法有效解释中美的行为模式2。他提出的新框架是:
中国是「工程国家」(Engineering State):
- 领导层以工程师和技术官僚为主
- 面对问题时倾向于「建设」,使用「大锤」式解决方案
- 擅长大型基础设施和实体制造
- 创新源于工厂车间的「过程知识」
美国是「律师社会」(Lawyerly Society):
- 精英阶层以律师为主导
- 习惯用「法槌」阻碍变革,陷入「否决政治」
- 依赖法律工具(关税、制裁)而非实体建设
- 重视专利和知识产权等「配方」知识
中国「工程国家」的双重性
建设奇迹
书中用大量数据展示了中国在实体建设方面的惊人成就:
- 基础设施:截至 2024 年底,中国拥有 48,000 公里高速铁路,而美国为零。Dan Wang 通过一次从贵阳到重庆的自行车骑行发现,中国最贫困省份的基础设施竟远超富裕的加州或纽约6。
- 产业优势:在电动汽车、太阳能、风能、无人机等 21 世纪关键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6。这种成就源于中国独特的治理结构:领导层长期由工程背景的技术官僚主导,他们天然倾向于追求可量化的实体成果。
- 过程知识:中国的创新模式专注于制造过程中积累的隐性知识。当美国将制造外包时,也失去了这种最难复制、最具竞争力的「过程知识」。7
社会代价
然而,书中也并未回避「工程国家」的阴暗面。当「大锤」思维被应用于社会领域时,带来了巨大的人道代价:
Dan Wang 的核心洞察是:「政治压迫和惊人增长并非悖论,而是工程思维的一个特征。9」驱动高速建设的国家能力与执行强制性社会政策的能力是同构的,即当领导层将人口视为「可以根据需要被塑造或拆解的建筑材料」时,辉煌成就与残酷控制就成了同一枚硬币的两面。10
美国「律师社会」的困境
建设瘫痪
书中将美国描述为一个「已经停滞」的社会9,陷入了「诉讼成风的否决政治」10:
- 加州高铁悲剧:2008 年与中国京沪高铁同年开工,17 年后京沪高铁早已高效运营(3 年完工,360 亿美元),而加州高铁仅完成四分之一路段,预计成本飙升至1 280 亿美元。Dan Wang 直言:「是律师们导致了这一切。」2
- 法律主义应对:面对中国挑战,美国没有重建工业基础,而是依赖「征收关税和设计精巧的制裁体系」,用程序性手段应对物理性挑战。7
- 创新困境:美国专注于专利和知识产权,却将制造外包,结果失去了最宝贵的「过程知识」。当一个国家不再制造东西时,也就逐渐丧失了设计下一代产品的能力。7
批评与反思
书中对于「律师社会」论述也引发了批评。The Sling 杂志指出,与对中国的细致描绘相比,Dan Wang 对美国的分析显得「薄弱空洞」8:
- 人均律师数量作为指标过于简化
- 忽视了法律体系在保护公民权利方面的必要功能
- 未能充分探讨程序正义的价值
因此建议该书「至少应再增加 50 页」以更充分展开美国方面的分析。8
两种模式的深层对比
Dan Wang 的框架揭示了中美竞争的非对称性:
维度 | 中国「工程国家」 | 美国「律师社会」 |
---|---|---|
核心思维 | 建设、执行、实体成果 | 程序、诉讼、规则制定 |
创新焦点 | 工厂车间的「过程知识」 | 专利、知识产权、「配方」 |
竞争手段 | 建设实体和工业能力 | 关税、制裁、法规 |
优势领域 | 基建、制造、供应链 | 基础研发、软件、金融 |
核心弱点 | 社会工程的人道代价 | 否决政治导致的停滞 |
相互学习的可能与困境
Dan Wang 在书中提出,两国的困境恰好能从对方的优势中找到解药:
美国的出路:
- 重拾「工程」传统(美国历史上也曾是强大的建设者)
- 不必复制中国模式,只需达到法国、日本的建设效率
- 为工程师和建设者创造更大空间
中国的挑战:
- 学会珍视个人自由,建立法律保护
- 但这面临根本矛盾:如果社会控制是「工程国家」效率的源泉,引入约束是否会削弱其执行力?
各界评价与影响
专家共识
中国研究专家普遍认可 Dan Wang 的分析框架。Chris Miller(Chip War 的作者)称其为「发人深省的记述」,Georgetown 的 Rush Doshi 强调 Dan Wang「将个人观察与客观分析完美结合」。11
科技界领袖也给予高度评价。Stratechery 的 Ben Thompson 称 Dan Wang 为「世界上最深思熟虑的思想家之一」12,而 Bloomberg 的 Christopher Beam 将此书视为警告:
书名似乎指中国的快速增长,但也可能适用于美国——毕竟,当你滑倒时就会发生 breakneck。1
政策影响
该书已被纳入美国关于「丰裕运动」(abundance movement)和产业政策的辩论中13。Dan Wang 受邀在 Abundance 2025 大会与 Ezra Klein、Derek Thompson 同台,探讨如何在借鉴中国发展模式的同时维护民主价值8。
Noah Smith 将该书视为「丰裕主义文献的配套篇章」,指出 Dan Wang 揭示了一个「美国人需要听到的令人不安的真相」:中国在建设,而美国在争论。8
超越比较的思考
Breakneck 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理解中美关系的新框架,更在于它迫使我们思考几个根本问题:
- 什么是真正的国家竞争力? 是颠覆性创新,还是大规模高效生产?
- 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有多强? 一旦形成「工程师治国」或「律师治国」的模式,改变有多困难?
- 效率与人性能否兼得? 中国模式展示了惊人效率背后的人道代价,而美国模式则显示了过度程序化导致的停滞。是否存在第三条道路?
结语:一个时代的镜像
尽管 Breakneck 在分析深度上存在不平衡,例如,对中国的民族志式描写远比对美国的分析更加细致入微。但它成功地创造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动态。
「工程国家 vs 律师社会」不仅是一个学术概念,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两个文明在 21 世纪的不同选择。正如 Dan Wang 所说,这不是要提供一个解释一切的「宏大理论」,而是帮助我们「理解近期历史并思考未来」。
最后,很俗套地说:Breakneck 最终是一本关于选择的书,关于国家如何选择发展道路,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塑造亿万人的命运。在中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理解这些选择背后的深层逻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
https://www.amazon.com/Breakneck-Chinas-Quest-Engineer-Future/dp/1324106034 ↩︎ ↩︎
-
https://asiatimes.com/2025/08/breakneck-divide-chinas-builders-vs-americas-lawyers/ ↩︎ ↩︎ ↩︎
-
https://www.hoover.org/research/how-historians-work-history-lab-discussion-dan-wang-and-stephen-kotkin ↩︎
-
https://www.ejinsight.com/eji/article/id/4169295/250819-The-Engineers-of-China-beating-the-Lawyers-of-U.S ↩︎ ↩︎ ↩︎
-
https://www.thesling.org/on-the-optimal-ratio-of-engineers-to-lawyers-a-review-of-dan-wangs-breakneck/ ↩︎ ↩︎ ↩︎ ↩︎ ↩︎
-
https://www.commonwealthclub.org/events/2025-09-29/dan-wang-chinas-quest-engineer-future ↩︎ ↩︎
-
https://bookshop.org/p/books/breakneck-china-s-quest-to-engineer-the-future-dan-wang/22245184 ↩︎
-
https://www.barnesandnoble.com/w/breakneck-dan-wang/1146647015 ↩︎
-
https://therevolvingdoorproject.org/on-the-optimal-ratio-of-engineers-to-lawyers-a-review-of-dan-wangs-breakne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