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m dia meus amigos,
Saudações de Lisboa!
您正在阅读的《壹苇可航》电子报 2025 年第 32 期。
本期笔记和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
以下是本期正文。
🔍 Insights
为什么推荐 Fastmail(以及类似的邮箱服务)
周三,我收到了一封拙劣的钓鱼邮件,内容是 Fastmail 的客服团队需要我立即验证Fastmail 邮箱密码,以保证我的账号安全,而具体的验证步骤以及链接地址在 PDF 中。原本我没有当回事,正准备直接删除的时候,发现这封邮件是发送到我为 PayPal 创建的匿名地址(Masked Mail)。于是,我立即将这封钓鱼邮件转发给了真正的 Fastmail 的客服。虽然我的 PayPal 账号设置了 passkey 和双因素验证,出于安全考虑,还是更换了一个新的匿名地址。
这个小插曲让我对 Fastmail 的 Masked Mail 功能究竟有多实用有了新的认知。当我发现钓鱼邮件精确地发送到了我为特定服务创建的匿名地址时,不仅能够立即识别出这是针对性的攻击,更重要的是可以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切断潜在的安全威胁。
虽然 Gmail 支持在用户名后添加 + 符号或在用户名中插入 . 来创建不同的邮箱变体(如 [email protected] 或 [email protected]),但这种做法本质上只是为了方便配合过滤器进行邮件管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匿名保护。
因为这种方式存在几个明显的局限性:
- 可预测性问题:任何了解 Gmail 规则的人都能轻易推导出真实邮箱地址。如果攻击者知道 Gmail 邮箱变体的规则,他们可以直接向
[email protected]发送邮件。 - 无法撤销:一旦某个
+变体被泄露或滥用,永固无法单独「关闭」这个地址,只能通过过滤器将其标记为垃圾邮件,但邮件仍会到达收件箱。
相比之下,Fastmail 的 Masked Mail 提供了真正的匿名保护:
- 完全随机生成:每个 Masked Mail 地址都是随机生成的字符串,完全无法反向推导出真实邮箱。
- 独立可控:每个匿名地址都可以独立管理,一旦发现问题可以立即禁用(block)或删除(delete),而不影响其他地址的正常使用。
- 零痕迹切换:当我需要更换 PayPal 的邮箱地址时,只需在 Fastmail 中点击一下就能生成新的匿名地址,旧地址可以完全停用,确保没有任何后续风险。
- 密码管理器集成:Fastmail 与主流密码管理器(如 1Password 和 Bitwarden)深度集成,在创建新账户时可以直接在密码管理器界面中一键生成 Masked Mail 地址。这意味着在注册新服务时,不需要跳转到 Fastmail 界面,就能同步创建唯一的匿名邮箱和强密码,整个流程一气呵成。这种无缝集成不仅提升了使用体验,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安全管理的门槛,让每个账户都能拥有独特的邮箱标识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
当然,Fastmail 并非完美,尤其是对于在意更高阶隐私保护的用户。因为它的总部在墨尔本,而服务器则在美国,隐私条款中也明确写到会在适用法律要求下配合执法请求,并可能保留必要的日志与元数据。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合规边界是可接受的。
但如果对元数据暴露极为敏感,或希望邮件内容默认端到端加密,以下这两个邮箱服务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
- Proton Mail,来自瑞士的邮箱服务,支持端到端与零访问加密,可设邮件自毁,付费支持自定义域名,移动端完善。
- Tuta,来自德国的邮箱服务,严格遵守欧盟的相关法律,开源端到端加密,默认加密邮件与联系人,跨平台,适合隐私导向与轻量自定义域名需求。
两种极端叙事
临近抗战胜利纪念日,海峡两岸的宣传部门循惯例密集推出两种极端叙事,藉此提升民族凝聚力与对政权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多是附带产物)。
其一是「屈辱史观」。核心论点是中华民族在近代百年间饱受西方压迫,因此形成一种「在洋人面前抬不起头」的心理底色。随之而来的,是强烈的补偿心理:只要在某些领域取得一点成就,便急于宣称「超越了西方」。这种心态轻易转换为民族骄傲与自豪,但并不自动带来更稳健的自信。
其二是「文明优越论」。它诉诸「拥有五千年灿烂古老文明」与「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的叙述,以此构筑强烈的优越感与身份认同。
然而,这类叙事常伴生至少两个负面效应:
- 文化隔离,将中国与其他国家、文明人为分割,强化「我们 vs 他们」的对立;
- 认知偏差,夸大中西情感与价值的差异,忽视人类情感的共通性与普世价值的意义。
这两种看似对立的叙事实则共享相同的底层逻辑,即都是通过构建「他者」来定义自我。屈辱史观将西方设定为压迫者,文明优越论则将其他文明设为陪衬,两者都回避了更为复杂的历史真相与文明交融的现实。
我理解的「文化自信」建立在对自身传统的深度理解与批判性继承之上,而非简单的自我拔高或自我贬低。它包含了三个方面:
- 历史的复杂性认知:承认历史进程中的多元因素,既不将所有问题归咎于外部,也不将所有成就归功于内部。近代中国的困境既有外部列强侵略的因素,也有内部制度与社会结构的问题。
- 文明的对话姿态:将文明视为开放系统而非封闭堡垒。中华文明的延续恰恰在于其吸收融合能力,从佛教传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体现了这种特质。
- 价值的普遍追求:认识到虽然表达方式可能不同,但人类对公正、尊严、幸福的追求具有共通性。这种共通性正是不同文明对话的基础。
Claude Sonnet 4 教育我:
一个更为成熟的民族叙事应当包含:对历史的诚实面对、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对未来的开放想象。它既承认文化传统的价值,也承认其局限性;既保持文化主体性,也保持世界开放性。
这样的叙事不是为了迎合外部评价,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定位自己,并在全球化时代找到既根植于传统又面向未来的发展路径。
📰 Curations
High priests: why scientists gave magic mushrooms to the clergy
URL: https://www.economist.com/culture/2025/08/21/high-priests-why-scientists-gave-magic-mushrooms-to-the-clergy/ (本文有付费墙)
其实,人类使用致幻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尤其是在需要通灵的场合。
根据考古学的证据,大麻做为宗教用途,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元前 488 年的新疆帕米尔高原,拜火教教徒搭建祭坛焚烧大麻,并沈浸在与超自然神灵的沟通中。
商周以降,皇家祭祀的时候,也会在香炉中加入大麻一起燃烧,以更好地达到与天地、神灵、祖宗沟通的效果。
A Whisper I Carry Everywhere
URL: https://notes.jeddacp.com/a-whisper-i-carry-everywhere/
一段临别的、简短的言语能长期成为个体情感记忆的核心符号。物质化的纪念可作为持续情感支撑,缓解孤独感。个人记忆触发(例如旧照片或纪念日)会强烈再现当时的情境体验。
The economics of superintelligence
URL: 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s/2025/07/24/the-economics-of-superintelligence (本文有付费墙)
众所周知,近年来 AI 的发展超出了预期。中美之间的竞争不必多言,欧洲也在迅速追赶。这为未来几年算力和模型规模的竞争带来了显著能力提升的可能性。
若 AI 能自我改进或大幅代替人类认知劳动,出现工业革命那样的经济爆发式增长也未可知。
不过正如文中所提到的,AI 既带来重大风险(如生物武器或「失控」的错配)也带来显著益处(如医疗突破),因此政策与治理需同时兼顾安全与促进创新。
How to Remember Everything You Read
URL: https://www.theculturist.io/p/how-to-remember-everything-you-read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建议阅读的时候,直接在书页的空白处批注。对此,我保留看法。这极大可能,一是因为我穷,书卖的实在是太贵了;二是我那人嫌狗不待见的字,实在有碍观瞻。
读纸质书的时候,我更习惯将批注写在得力便条纸上(不是便利贴),然后夹进相应页面。父亲曾嘲讽我「越读越厚」。所以有一段时间,我会专门用一个笔记本来记录,实在麻烦。后来还是听杨绛先生聊起钱锺书先生读书时笔记比书还厚,这才释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再来几辈子也达不到钱锺书那样的造诣,不过把书读厚还是可以的。尤其是现在使用笔记软件写双链笔记,想要不厚都难。
虽如此,我还是要搬出华罗庚的一句话:
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
資訊排山倒海,我們該如何辨識「偽科學」?費曼先生早有解答!
URL: https://news.readmoo.com/2016/04/25/telling-science-from-pseudoscience/
以平实语言检验解释深度,是辨识伪科学的实用方法。不过也需考虑费曼技巧在不同科学领域有何适用界限。
Almost anything you give sustained attention to will begin to loop on itself and bloom
URL: https://www.henrikkarlsson.xyz/p/attention
这篇文章至少可以提炼出这四个核心模型/概念,它们构成了作者关于持续注意力机制的理论框架:
- 注意-循环-增幅模型
- 初始注意 → 反馈循环 → 强度增幅 → 体验转化
- 适用于多种情境:性体验、恐慌发作、禅悦状态、艺术欣赏
- 子系统不同步/同步概念
- 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时间维度理论:
- 不同步状态:视觉皮层(<0.5s)vs 皮质醇(60-90mins 半衰期)
- 注意力残留:频繁切换导致系统去同步化
- 同步化过程:持续注意让不同子系统逐渐协调,创造更深层体验
- 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时间维度理论:
- 多模态反馈环
- 文章描述了多个生理/心理系统如何相互强化:
- 多巴胺 ↔ 皮肤感觉 ↔ 幻想 ↔ 更多多巴胺
- 不同系统「锁定」在同一对象上,形成复合反馈回路
- 最终导致自我意识消解和超常体验状态
- 文章描述了多个生理/心理系统如何相互强化:
- 预期-多巴胺机制
- 作者澄清了多巴胺的真实机制:
- 多巴胺不是「快乐化学物质」,而是「预期快乐」的信号
- 延迟满足 → 预期强化 → 多巴胺爆发 → 敏感性提升
- 这解释了为什么「熟练的延迟」能创造更强烈的体验
- 作者澄清了多巴胺的真实机制:
这四个概念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框架,解释了为什么持续注意力能够产生如此深刻的体验转化。
从 CETDE 框架来看,这些概念对 "Transfer"(感知到认知的过程)和 "Distill"(信息精炼为知识)阶段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