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m dia meus amigos,
Saudações de Lisboa!
您正在阅读的《壹苇可航》电子报 2025 年第 34 期。
本期笔记和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
以下是本期正文。
🔍 Insights
古典自由主义
说明:这是我在博客发布的新文章 Beyond Left and Right: Why I'm a Classical Liberal 的中文翻译。
最近,有位朋友一直给我贴「左派」的标签。我觉得,这个标签更多是他用来巩固自己政治身份的手段,而不是真正准确地描述我。
但是,我得坦白说,我其实是一个古典自由主义者。
作为古典自由主义者,我坚信保护个人权利和维护法治是构建公平社会的基石。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是实现个人自由与社会福祉最大化的有效途径。这种思想认为,只要在明确的规则和财产权框架下,自愿交换和竞争就能带来繁荣,同时尊重人的尊严。
当然,古典自由主义并非死板教条。它承认现实中存在诸如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和不平等等挑战。当市场因垄断、外部性或真正的公共产品而未能产生最优结果时,适度且有针对性的干预是必要的。关键是干预必须基于事实,适当且旨在修复而非取代市场机制。
这种理性的态度超越了简单的左右派标签。古典自由主义者可能支持通过累进税制来保障关键的公共服务,同时反对繁琐的监管;既推动严格的反垄断执法,也拥护自由贸易;并且始终维护公民自由,抗衡企业的过度扩张和政府的监控。
实际上,我认为,将任何人简单归为「左派」或「右派」是忽视了人的复杂性。一个人在某些议题上倾向左派,而在其他问题上却可能更接近右派想法,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的观点往往因议题而异。有人或许信奉市场机制以提高经济效率,却基于道德考虑支持完善的社会保障;有人强调个人自由,同时也认可气候变化等问题需要集体行动。
这种复杂并非矛盾,而正是人类价值和社会问题多维性的体现。正如我曾说过,世界之所以美丽多样,正因为它能包容万象,同时保持自身自然的秩序和节奏。政治智慧不是把复杂现实硬塞进死板的意识形态框框,而是寻找到有原则的方式去应对和驾驭它。
古典自由主义正提供了这样一个框架:尊重个人尊严,警惕无论公权力还是私权力的集中,致力于建设通过和平交流和民主讨论,使多元观点得以共存繁荣的制度。
葡语视角下的东西文化交流
欧洲的拉丁语系国家中,对台湾还保留着 “Ilha Formosa” 或 “Formosa” 的名称(中文译作「福尔摩沙」)。
据传在 16 世纪,当葡萄牙航海者首次发现台湾时,便说出:"Ilha formosa!"(美丽之岛),因而得名。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将台彭诸岛割让给日本,引发台湾民众的反对。随后,台湾民众在台北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英文名为 Republic of Formosa。虽然这个政权仅存在了 151 天,但仍然可以看出 “Formosa“ 在当时就已经获得了高度认同。
1945 年,国民政府迁台前,国际社会对于台湾的称谓还是以 “Formosa” 为多,之后才慢慢变成了如今的 ”Taiwan“。
此外,汉语官话(普通话)的英文 “mandarin” 一词,也是来源于葡萄牙语的 “mandarim”。这可能与葡萄牙自 1513 年开始就与中国(当时是明朝)经贸往来有关,我还没有具体考证。
在拉丁语系的中,「茶」有两种发音,“chá” 或 “tea“,前者在欧洲语言的传播是从葡萄牙语开始。葡萄牙人与广州的商人交易茶叶,便直接借用了粤语的发音。而后者则是荷兰人与福建人交易茶叶,借用的闽南语发音。从「茶」的发音与贸易可以归纳出三条路线:
- 丝绸之路:官话 chá → 波斯语 چای(čây)→ 俄语 чай → 土耳其语 çay
- 葡萄牙路线:粤语 chá → 葡萄牙语 chá
- 荷兰路线:闽南语 tê → 荷兰语 thee → 英语 tea → 法语 thé
每一个发音都是历史的化石,记录着不同民族在特定时空中的相遇。
再说一个,众所周知西方国家将澳门称作 “Macau”,是因为当年葡萄牙人抵达澳门后询问当地的名称,当地人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就用粤语说了句:“你讲乜鸠啊?”,葡萄牙人在听到「乜鸠」多次后就以这个发音命名了澳门,也就是 “Macau”。「乜鸠」一词在粤语中相当粗鄙了,这里就不做解释了。
如果看维基百科,还会有关于 “Macau” 是来自与「妈阁」的说法。私以为,这只是「真实」情况实在难登大雅之堂。文化也好,历史也好,最可爱的部分不是阳春白雪,而是下里巴人。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
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认知世界的钥匙。当我们对各种文化、历史、传统了解得越深入,就越不容易陷入集体主义的狂热或个体主义的傲慢中。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独特的世界观,学习新语言就是获得新的思维方式。
📰 Curations
300 Years of Classical Music in 18 Minutes
著名的小提琴家 Joshua Bell,在 TED 的舞台上与新成立的美洲室内乐团一起,通过跨越三百年的现场演出,展示了古典音乐如何创造超越年龄、种族、宗教和政治差异的共同人类体验。演出呈现了 Vivaldi(维瓦尔第)、Bach(巴赫)、Mozart(莫扎特)、Beethoven(贝多芬)、Schubert(舒伯特)以及当代作曲家 Kevin Puts 的作品,展示了管弦乐的发展与持久力量。
如何听懂古典音乐?这个问题曾经困扰我很久。不过,我想以 Dvořák(德沃夏克)最负盛名的 Symphony No.9 “From The New World” 为例,分享一些个人的聆听心得。
首先,纯粹的情感体验是最好的起点。刚开始接触时,不必在意任何技术细节,只需静下心来感受音乐流淌过心灵时带来的情绪波动。以《自新世界》为例,经过十几次反复聆听,我逐渐建立起对整部作品的情感认知:
第一乐章如同启程的号角,充满对未知世界的期待与探索冲动;第二乐章则是深沉的思乡咏叹,那首著名的「念故乡」旋律承载着游子对故土的眷恋;第三乐章轻盈跳跃,仿佛置身于波西米亚乡村的民间庆典;第四乐章气势恢宏,将前面乐章的主题重新编织,最终汇聚成胜利的颂歌。
其次,从对主题的追踪开始进阶感受。当情感共鸣建立后,便可以开始关注作曲家如何巧妙地发展音乐主题。德沃夏克在这部交响曲中运用了高超的主题变奏技法:第一乐章开头那个标志性的号角动机(短-短-短-长的节奏模式),第二乐章英国管奏出的「念故乡」主旋律,第三乐章充满波西米亚风情的舞曲主题,这些音乐素材如何在不同乐章中以变形的方式重现,构成了整部作品的有机统一。
最后,认知乐章结构进行更深层的理解。在熟悉了主题之后,进一步了解乐章的结构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把握音乐的逻辑脉络。比如奏鸣曲式的快板乐章如何通过呈示、发展、再现三个部分展开戏剧性冲突;三部曲式的慢板如何在对比中寻求平衡。掌握这些结构原理,我们就能更敏锐地感知每个乐章内在的「起承转合」,理解音乐如何营造紧张氛围,又如何在高潮过后归于宁静。
我个人并不喜欢查阅乐曲赏析,感觉那样会干扰。不过,我会找到不同指挥家的作品欣赏,看他们各自如何诠释同样的音乐。
How people are using ChatGPT
URL: https://openai.com/index/how-people-are-using-chatgpt/
在 𝕏、YouTube 上看多了关于 AI 技术型和营销型的用法,难免会对 LLMs 的一次次升级,各个 AI 厂商对功能的一次次的迭代心生厌倦。
OpenAI 的这篇稿件就很好,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普通用户是如何使用 AI 的。
我也可以算是 AI 的重度用户了,月初在 𝕏 上分享了这段内容:
九月的第一个周末,我认真体验了两天 ChatGPT Plus 与 Claude Pro 带给我的差异。简而言之,这是一场「个人契合度」的游戏。
由于我订阅了 Google One ,与工作流整合也好,日常对话也罢,都是考虑与 Gemini Pro 搭配使用的场景。总体来看,还是保留订阅 Claude 更适合。
一方面,Claude 在 EEA 国家的功能性比 ChatGPT 完整。另一方面,ChatGPT 在功能性和适用性方面与 Gemini 重合太多。
此外,当我请 AI 协助深入研究与探讨某个问题时,Claude 的回答所带给我的启发性要比 ChatGPT 多。尤其是可以在不经意间让我能将知识点串联起来。而 ChatGPT 则更偏向于操作性。
对于知识工作而言,启发远比操作更重要。如何动手,并不是一件难事,无非是效率的问题。而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却关乎到知识工作的本质。
「观察、思考、表现,操作、审视、总结」,前面六个字 Claude 可以更好地协助,后六个字 Gemini 的表现不比 ChatGPT 差。
现在回头来看这个体验,我愿意将之称其为「怯魅」。各种 AI 工具层出不穷,一副势将「新质生产力」发展到底的架势,对普通用户来说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完全没有必要追求最强大的性能,最先进的功能。
The Scam Called “You Don't Have to Remember Anything”
URL: https://zettelkasten.de/posts/the-scam-called-you-dont-have-to-remember-anything/
这篇文章直接挑战了我对 PKM 工具的依赖心态。虽然我使用各种工具来支持 CETDE 流程,但关键是要确保每个阶段都促进深度学习:
- Capture:不只是保存,要带着问题和好奇心
- Encode:主动连接新旧知识
- Transfer:确保信息真正进入长期记忆
- Distill:深度加工,形成个人见解
- Express:通过输出来验证和巩固理解
这提醒我在使用 AI 和其他工具时,要始终保持批判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姿态。
The Socratic Journal Method: A Simple Journaling Method That Actually Works
URL: https://mindthenerd.com/the-socratic-journal-method-a-simple-journaling-method-that-actually-works/
文中提到的「苏格拉底日记法」挺有意思的。
以前介绍过「苏格拉底设问」,也就是不断地追问,系统地提出一系列问题,挑战假设,寻找证据,考虑不同观点。这个方式非常有助于我们实践第一性原理。
History is Written by the Losers
URL: https://coffeeandjunk.com/via-negativa/
看外国人写中国的事情,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