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m dia meus amigos,
Saudações de Lisboa!
您正在阅读的《壹苇可航》电子报 Weekly Spark No.42。
本期笔记和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
以下是本期正文。
🔍 Insights
刚刚过去的一周,工作十分繁忙,平均每日工作时间接近 10 个小时。因此几乎没有写过任何笔记,读过任何文章。周四的晚上开始,颈椎病又开始折磨我,一度痛不欲生。昨天终于去做了一个小时的传统泰式按摩,这才恢复了一些。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诸君也要注意劳逸结合,珍惜这一期的皮囊。
这一周里,我最大的一个观察是 AI 对于效率的提升。正如我对同事说的,以前做电视节目的时候,每一次都需要人工分析数据,相当耗费时间与精力。不仅要进行大量的计算与制图,还需要匹配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更进一步地研究。而现在,直接把数据交给 AI,就能够完成七七八八。用 AI 分析完成的数据和图表撰写报告,变得轻松许多,大大减少了需要人工考虑的因素,从而为高质量报告的产出奠定基础。
然而,AI 的上下文长度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瓶颈。由于无需使用售价高昂的专业分析工具,我只是把数据进行手工清洗后交给 AI 配合提示词进行分析。但当数据的条目稍微多一些,分析的步骤稍微复杂一些,就会触碰上下文的限制。因此,不得不将数据分批分析,然后再汇总。如此一来,不可避免地丢失了部分上下文信息,使得原本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的趋势与现象,必须要通过人工比对才能发现。
这里我发现的另一点是数学基础的薄弱成为了建立标准化分析框架的最大障碍。当然,构建分析框架并非只依赖数学,系统性思维和对业务逻辑的深刻理解同样不可或缺。可这三者如同鼎之三足,缺一不可。数学提供精确的量化工具,系统思维确保全局视角,业务理解则保证实用性。任何一个维度的缺失,都会让整个分析体系难以稳固建立。
想到上学时,我向来对数理化这一类的科目是得过且过的心态,「六十分万岁,八十分万万岁」是一句响亮的口号。如今就要对年少无知买单了。
人往往要在现实的锤炼下才幡然醒悟。这种后知后觉,既源于个人视野的局限,也折射出教育与实践之间的断层。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不多展开。简言之,语言、数学作为基础学科,还是要尽可能学好,不仅要以取得高分为目标,还要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能够将所学应用于日常。
这也再次回到上一期 Insight 的第一条:
先验知识是在特定领域进行有效搜索和学习的基础认知储备。
只有真正掌握行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人,才能充分利用和发挥 AI 所带来的巨大潜力。
这周的另一个观察涉及欧洲社会对移居者的微妙区分。在许多欧洲国家,「移民」(immigrant/migrant)一词已被赋予了特定的社会经济标签,往往指向那些因战乱、贫困或政治迫害而被迫离乡的群体,他们通常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与融合援助。相比之下,来自东亚(中日韩台港澳)的移居者多数通过技术移民、投资移民或留学转移民等路径进入欧洲,因此在社会认知和官方统计中,他们更可能被归类为「外籍人士」(expat)而非「移民」。
这并不是我的原创观察,而是来自于已经移居荷兰多年的初中同学。在德国、瑞士的同学也持类似的看法,虽然他们强调并不能一概而论。
在我看来,这种语义上的区分,实则反映了更深层的社会分层与身份政治。东亚的移居群体往往很少深度参与当地政治活动,与本地社群保持着一种双向适应的平衡状态。举例来说,在葡萄牙的华人群体,他们往往能够使用葡语正常交流,却也保留着华人的生活方式与性格特征。葡萄牙社会对这种「保持距离的和谐」也就有较高的包容度。
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就像葡萄牙的本地朋友所说,「你们是黄皮肤的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