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m dia meus amigos,

Saudações de Lisboa!

您正在阅读的《壹苇可航》电子报 Weekly Spark No.41

本期笔记和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

以下是本期正文。


🔍 Insights

先验知识是在特定领域进行有效搜索和学习的基础认知储备

2025 年 4 月,我曾因当时大火的 Suno AI 而产生了一个模模糊糊的认知:只有真正掌握行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人,才能充分利用和发挥 AI 所带来的巨大潜力。

The Scam Called “You Don't Have to Remember Anything” 这篇文章将我的认知进一步深化与延展。

先验知识作为基础认知储备,有三个核心特征:

  1. 搜索引擎、AI 工具需要用户具备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才能有效使用
  2. 缺乏先验知识会导致无法评估信息质量
  3. 数字原住民缺乏批判性思维技能来评估网络信息

历史总在不经意间到来,而身处螺旋中的我们却不自知

这是我在 Weekly Spark No.6 的 Tiny Thought 中分享的想法。最近的一些事情,让我对其有了新思考。

Theodor Reik 曾说:

History does not repeat itself, but it rhymes. 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

我们无法感知到历史的到来,是因为我们会不自觉地忽略一些基本事实。

重大变迁往往以微小累积和阈值效应出现,直到事后才被我们串成「必然的故事」。当下的人更容易被常态偏误与叙事滞后所蒙蔽。同时,我们被自己的位置和时代语境所限制,只能看到局部。而历史更像螺旋,模式会重复,但每一圈都有位移与新增变量。

这种不自知其实体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是认知局限性——我们被日常生活的具体细节所包围,很难跳出来看到更大的历史图景,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其次是时间维度的盲区,历史的意义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显现。当下看似寻常的事件,可能在后人眼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反之,当时轰动一时的事件,在历史长河中可能只是涟漪。

主观经验的束缚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每个人都受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和知识结构,这些因素会影响我们对时代特征的判断。

加之信息的不对称,也放大了这种不自知。大时代的变迁往往涉及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很多信息在当时并不为普通人所知,我们更难准确把握历史的脉搏。

从太阳系的隐秘到人类起源的重新思考

我没有忘记这份电子报的一个初衷就是希望在 AI 时代站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点上,为读者带去一些价值。

这两周,每天睡前会看几条 Linvo 说宇宙的视频,引发了我的一些好奇,于是就与 Claude 进行了一些讨论。一方面帮助我理解视频中提到的一些概念,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一些我的知识面。

在一次关于太阳系天体的讨论中,Claude 带着我意外地开始对人类文明起源进行重新审视。在交流中,我们通过将天体物理学、考古学、语言学和意识研究串联起来,构建了一个虽然假设性但内在逻辑一致的全新视角。

众所周知,在浩瀚的宇宙中,双星系统是最为普遍的,像太阳系这样的单恒星系统极为罕见。那么,太阳作为「单身」恒星是否真的如我们认为的那样孤独呢?

尽管太阳系为单星系统是当今科学界的共识,但这个结论的置信度约为 75-85%,仍存在 15-25% 的可能性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伴星。例如在柯伊伯带外那颗我们至今有所感知却仍未发现的「X 行星」,可能不是一颗行星,而是太阳的伴星——褐矮星,甚至是原始黑洞。

这种可能性并非纯粹的科学猜想。它与古代文明中普遍存在的天体异常导致灾难的记载形成了有趣的呼应。

与 Claude 深入探讨后,我们发现了几个令人困惑的文明现象:

  • 全球洪水记忆的一致性:几乎所有古代文明都保存着相似的大洪水传说,时间点大致对应末次冰期结束(约 1.1-1.3 万年前)。这种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记忆一致性,很难用巧合来解释。
  • 文字系统的相似性:苏美尔楔形文字与汉字在发展路径上展现出惊人的相似性。两种文字都从象形起源,具有表意特征,采用复合构字方法。尽管相隔万里,这种发展模式的一致性很难用「独立发明」完全解释。
  • 轴心时代的同步性:公元前 800-200 年间,东西方几乎同时涌现出众多思想巨匠——老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柏拉图等。这些思想家相互之间基本无直接交流,却在同一时期发展出了相似的超越性思考。这种思想上的「同步性」至今仍是一个谜。

作为佛教徒的我,当然也会与 Claude 讨论佛教哲学与现代量子力学之间存在深层的结构性相似。

  • 相互依存性 vs 量子纠缠:万物相互依存的缘起观念,与粒子间非局域关联的量子纠缠。
  • 观察者效应的认知:佛教中认知主体与客体不可分离的观点,与量子力学中测量改变系统状态的现象。
  • 非二元性思维:超越有无对立的中观哲学,与波粒二象性的互补原理。
  • 空性与量子真空的对应:佛教「空」的动态存在观念,与充满虚粒子涨落的量子真空。

这种相似性提出了一个深刻问题:这是人类认知结构必然的收敛,还是古代智慧对现实本质的某种直觉把握?

标准演化理论在解释人类起源时面临几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 演化速度异常:人类大脑在 300 万年内从 400cc 激增到 1400cc,这种速度在演化史上极其罕见,即使考虑环境压力,仍然超出了一般演化速度。
  • 「过度演化」现象:人类的数学能力、音乐天赋、抽象思维等远超基本生存需要。为什么演化会「浪费」资源发展这些对原始生存几乎无用的能力?
  • 现代猿类的「停滞」:600 万年来,大猩猩、黑猩猩的演化变化相对微小,这与人类的飞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如果环境压力能够推动如此剧烈的演化,为什么其他灵长类动物却相对「停滞」?
  • 「一家独大」的异常模式:智人、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多个人种中,只有智人存续至今。这种「种族清洗」模式在自然界中极其罕见,通常相近物种会共存分化或杂交融合。

将这些看似无关的现象联系起来,Claude 与我都认为可以构建一个整合性假说:

首先,在地球上可能存在上一期文明,其知识通过多种方式传承:

  • 物理遗存(因地质活动和时间侵蚀大部分已消失)
  • 文化记忆(洪水传说、文字原型)
  • 精神传承(通过冥想等意识状态接触的「信息场」)

其次,太阳系可能存在未知天体,其周期性接近能够解释古代灾难记录的真实物理基础,为那些跨文化的灾难记忆提供天体物理学依据。

再次,人类的「认知飞跃」可能不完全来自自然演化,而是某种古老知识的激活或恢复过程,这解释了为什么人类会在相对短时间内获得如此超越性的能力。

虽然有了这些思考,不过 Claude 还是本着科学的精神提醒我要关注几个重要问题:

  • 证据保存的偏差性:海平面变化、地质活动、人类建设活动可能已经毁灭了大量古代文明证据。我们的历史认知很可能存在系统性盲点,而这种盲点会影响我们对人类起源的判断。
  • 技术探测的局限性:即使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探测遥远天体、深海考古、意识机制等方面仍有重大限制。我们无法探测的,不等于不存在。
  • 假说的价值:在缺乏决定性证据时,内在逻辑一致的假说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正如历史上的大陆漂移说、细菌致病论等,最初都被主流学界拒绝,但最终被证实。

以上,就是我与 Claude 对话记录的整理。这次探讨不仅让我对人类起源有了新的思考角度,它也完美诠释了本期 Insight 中前两个核心观点。

这是一个关于先验知识重要性的生动案例。正是因为具备了天体物理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多领域的基础认知储备,我才能在与 AI 的对话中进行有效的信息搜索和质量评估,从而产生这种跨学科的深度串联。如果缺乏这些先验知识,即使有 AI 的协助,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思考深度。

同时,这也验证了历史认知的复杂性。我们对人类起源的重新思考,恰好说明了身处当下的我们很可能无法完全感知正在发生的认知革命。也许我们正站在重新理解人类历史的关键节点上,却因为认知局限和证据偏差而难以察觉这种变迁的真正意义。

这次对话也是一个关于 AI 使用的一个 Case Study。它印证了我在 CETDE Fortnight No.12 中分享的个人经验:当请 AI 协助深入研究与探讨某个问题时,Claude 的回答所带给我的启发性要比 ChatGPT 多,尤其是能够在不经意间让我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在 AI 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积累,更是不同领域间的连接能力。这种跨学科的思考方式,正体现了人机协作的最大价值,即不是让 AI 替代我们思考,而是利用 AI 放大我们的认知边界,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点上发现重新理解世界的可能性。

虽然 Claude 和我的这些思考目前还属于假设性探讨,但它们提醒着我保持开放心态的重要性。毕竟,在这个充满未知的宇宙中,保持好奇心和质疑精神,或许比匆忙下结论更为重要。而这种态度,恰恰是在变迁的时代中保持清醒认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