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m dia meus amigos,
Saudações de Lisboa!
您正在阅读的《壹苇可航》电子报 Weekly Spark No.31。这里是一方独特的思想空间,我以佛学智慧融汇科技思维,兼采东西方哲学交织当代视角,从美学素养与批判性思考中探寻真知,让个人成长与复利思维在多元交融中迸发能量。每周,让我们一起以多元复合的思维方式在纷繁的知识世界里找回内在定力,进而在这个复杂时代找准方向,放大思考与行动的价值。
本期笔记和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
以下是本期正文。
🔍 Insights
本周学习到和感悟到的两件事。
Google Sheets 的妙用
本周读到了 Apptisan 最新的采访,邀请到 Quaily 的开发者 Lyric 分享这款产品背后的故事。其中 Lyric 提到了他是 Google Sheets 的重度使用者。
想特别提一下 Google Sheets。我是 Google Sheets 的超级重度用户,很多很多 no-code 任务都会用 Google Sheets 做,因为太方便了。
下面是我用 Google Sheets 做的事情:记账、投资分析、管理项目进展、管理需求、记录工作时间、统计订阅服务、处理工资单等等。
Google Sheets 云同步很便利,在哪都能用;它支持的 App Script 让我可以很容易给它扩展功能。
我从今年的四月份开始也在使用 Google Sheets,虽然不是重度用户,却也用它做了很多事情。例如,我已经分享的两个实例,内部工作日历与外部私人日历的同步,与高效发送批量定制邮件。
实例 No.1。谷歌工作账号的主日历无法分享详情给团队外用户。
— L,.G. (@lgtwet) June 26, 2025
于是我先将个人账号的主日历共享给工作账号。然后在Google Sheets中使用Apps Script将工作主日历拷贝到个人主日历。
而我的个人主日历又可以直接在Tana中查看。
如此就实现了工作日程、个人日程和笔记系统的联动。
实例 No.2。高效发送批量定制邮件。
— L,.G. (@lgtwet) June 26, 2025
首先,Google Form 作前端界面,收集所有可变信息。
然后,后台用一个 Google Sheets 管理 Form 数据和联系人列表。
核心是 Apps Script:它能根据 Form 提交触发,将收集到的变量内容「填入」预设的邮件模板,并匹配收件、抄送、密送,自动生成草稿。…
除此之外,我还有三个正在使用的实例:利用 Google Sheets 备份 Pinboard 中的书签,管理 Blog 和 Newsletter 的外链,以及将其作为数据库来自动分享生活禅语录。
这些应用场景都离不开 Google Sheets 与 Apps Script 的组合使用,而其中的代码完全由 AI 生成。这里比较推荐 Gemini 2.5 Pro,可能因为是 Google 自家的模型,对其生态应用更加了解,生成的代码几乎无须修改。而 Claude 的表现就稍逊一筹。
公司的一些自动化工作流,也在使用 Google Sheets,只不过是搭配着 Zapier 或 N8N 来实现的。
当嗔恨来袭时,如何安住内心?
先讲一则小故事。
佛陀曾被婆罗门辱骂。佛陀默然不语。婆罗门骂累了,问:「你怎么不回应?」
佛陀说:「你送礼物给人,如果那个人不收,礼物最后属于谁?」
婆罗门说:「属于我自己。」
佛陀说:「同样,你刚才的辱骂,我不接受,它们就都还给你了。」
在今天的生活日日禅中,我分享了圣严法师的自在语:「少批评、多赞美,是避免造口业的好方法。」一位朋友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应该「当批则批,当赞则赞」,而非一味地「少批评、多赞美」。他担心,如果跨不过这一步,我们就会陷入对自己的审判,即「又批评人了」。这种自我审判就像坐在坟墓里用石头砸自己,毫无益处。
我理解他的善意。他提供了一个充满「公义」和「行动力」的视角,这种思维根植于西方哲学和亚伯拉罕宗教传统。而圣严长老的教诲则根植于「因果」、「慈悲」和「个人修行」的佛教框架。两种框架本无对错之分。
但我想,圣严长老的核心关怀可能不在于「要不要批评」这个行为本身,而在于我们发起批评时的心念,以及这个行为会创造怎样的业力。「少批评,多赞美」本质上是一个修行法门,而非道德准则。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的「批评」,并非出于纯粹的公义,而是夹杂着烦躁、傲慢、偏见或一时冲动。这种批评不仅伤害对方,也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混乱。「少批评」是先关闭一个主要的烦恼出口,让我们有机会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这并非逃避,而是在积蓄内在力量。
佛教讲的「口业」,根源在于「意业」,也就是我们的思想和动机。如果批评的出发点是愤怒、憎恨或自我标榜,那么即使言辞再「公义」,也种下了不善的因。相反,如果批评出于真正的慈悲心和智慧,希望帮助对方离苦得乐,那它就是善行,甚至可以称为「狮子吼」。但能做到这一点,需要极高的修行境界。
对于大多数修行者而言,「少批评」是更安全的路径。因为大多数的「批评」往往是习气和情绪的产物。「少批评」的训练,正是为了让我们从情绪中剥离出来,看清自己的动机。这就像习武之人,先要学会收敛力量、控制心性,而不是一开始就追求「当打则打」。
所以,问题不在于「追求公义还是追求逃避」,而是超越这种二元对立。禅宗修行者会问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我的行为是源于清净的慈悲心,还是源于被烦恼染污的心?」追求外在的「公义」时,如果内心充满愤怒和对立,最终可能只会创造更多冲突和痛苦。而圣严长老的教诲更着重于引导我们先净化内心。当我们有能力发出源于慈悲和智慧的声音时,那时的「批评」才真正具有建设性,才真正符合「当批则批」的最高标准。
在基督教中,耶稣的严厉话语被认为是出于对世人的爱与拯救;在佛教中,菩萨现金刚怒目相,本质是相通的,都是「以慈悲为体,以智慧为用」。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在效仿其「怒」之前,恐怕得先问问自己:是否具备了同等的「爱」与「慈悲」?
这不是追求逃避,而是追求有效性。一个充满愤怒的批评,和一个发自慈悲的提醒,哪个更能让对方受益、让世界变得更好?这是每个修行者需要首先问自己的问题。
回到佛陀的故事。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接受或拒绝辱骂,而在于保持内心的清明与慈悲。当嗔恨来袭时,我们选择如何安住内心,这个选择本身就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