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m dia meus amigos,
Saudações de Lisboa!
您正在阅读的《壹苇可航》电子报 Weekly Spark No.30。这里是一方独特的思想空间,我以佛学智慧融汇科技思维,兼采东西方哲学交织当代视角,从美学素养与批判性思考中探寻真知,让个人成长与复利思维在多元交融中迸发能量。每周,让我们一起以多元复合的思维方式在纷繁的知识世界里找回内在定力,进而在这个复杂时代找准方向,放大思考与行动的价值。
本期笔记和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
以下是本期正文。
🔍 Insights
最近两周学习到或感悟到的三件事。
只有解读和理解之后信息才会成为知识
这一点是我在复习 DIKW 模型时体会到的。
它所展现的是人类认知层次的递进关系,从最基础的数据开始,逐步上升到信息、知识,最终达到智慧的高度。数据作为最原始的素材,经过组织和结构化后成为信息,信息经过理解和内化后转化为知识,而知识的升华和实际应用则形成了智慧。也可以说该模型提炼了人类认知活动的基本规律,每一个层次都需要更高程度的主观参与和认知加工。
那么,我们也就不应忽略一个重要的事实:媒介承载的内容对创作者而言是知识,对接收者而言仅仅是信息。因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路径。
对于创作者而言,其路径是:数据 → 信息 → 知识 → 表达输出
。创作者在表达之前,已经完成了从原始数据到信息,再从信息到知识的完整转化过程。当他们进行表达时,输出的实际上是其知识的外化形式,是经过深度加工和理解的认知成果。
而对于接收者而言,其路径是:接收信息 → 主动解读 → 理解内化 → 形成知识
。接收者获得的只是信息载体,必须通过主动的认知加工才能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这种路径差异也很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内容,对创作者来说是显而易见的知识,而对接收者来说却可能难以理解或应用。
知识形成的关键要素
也因此,知识的形成绝不是被动接收的过程,而是需要接收者主动参与的认知建构活动。这种主动性体现在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以及与自身已有知识体系的关联,还有对个人经验的融入与验证等多个方面。接收者需要运用自己的认知能力,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重构,才能真正将创作者传递的信息转化为可以理解和应用的知识。
但是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到。因为存在个人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和学习方式,以及实践经验和应用场景等因素导致的差异。所以信息到知识的转化过程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认知框架和经验背景,对同样的信息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应用。
发散一下,这也是天台宗中所说的「化仪四教」。智者大师提出的顿教、渐教、秘密教和不定教,本质上是在说佛陀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机和悟性,采用不同的教化方式。利根者可以接受顿教,直接领悟;钝根者需要渐教,循序渐进;而秘密教和不定教则体现了更加个性化的教化方式,同一场法会中,不同的听众可能获得完全不同的理解和受益。
说回来。真理本身是客观的,但真理的传达和接受却必须考虑接收者的主观条件。对于知识的形成也是如此。
如何学习任何东西
Anne-Laure Le Cunff 在她的新文章 Learning How To Learn 中总结了三条核心实践:
- 实验(Experimentation):不要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尝试不同的方法,进行小型实验。例如可以用这样的格式来设计实验:我将用[某种方式]学习[某段时间]。通过实验,你可以收集到哪些方法适合自己的第一手数据,而不是照搬别人的学习方式。
- 元认知(Metacognition):这是观察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它帮助我们觉察自己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思维模式。最简单的提升元认知的方法就是反思:哪些做得好?哪些不理想?下次可以怎么改进?可以用「Plus Minus Next 日记法」的模板,任何成长机会都能用。
- 迭代(Iteration):学习是通过每次实验的调整而不断积累起来的。抛弃不适合自己的方法,保留有效的方式,并尝试略有不同的新做法。随着不断迭代,会逐渐发现什么让自己充满活力、什么让自己停滞,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成长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