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通常是这样的:百姓不会因言获罪,读书人有出路而不用靠拼爹,贪官少,百姓富足而不崇洋媚外,民风淳朴而不奸诈等。当代中国具备这些吗?此文写于十年前,经整理后重发。

前言:回望「盛世」,正视今天的中国

在「盛世」中,精神、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政治、经济。汉唐盛世,这种软实力的影响登峰造极,辐射日本、韩国、越南、泰国等周边国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中华文化圈。至今,海外华人聚集的地方还被称为唐人街。今天,也有人把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概括为「盛世」。但对于一些在城市里长大、不太了解中国底层社会的人来说,仅凭「电视屏幕里的世界」去想象中国,并把这些看作是「现实世界」,进而认为未来的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这样的「盛世幻觉」,是会妨碍我们正视问题的。

中国令人注目的如果只有经济的狂飙、科技产品的升级、基础设施的发达和完善,而没有思想、文化、观念的进步,那么,中国的国力越强,「中国威胁论」的声音只会越大。因为世界看到的只有硬邦邦的、目的不明的「肌肉」,很难从内心认可中国,更多只会把中国视为一个「淘金地」,而不是朋友,甚至可能当成一种「威胁」。

事实上,我们自己也无时无刻不处在各种问题当中,地震、泥石流中的无力与无助,矿难、毒食品中的无奈与麻木,都说明所谓的「盛世」 底下,有着诸多的灾难和苦难,有着巨大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以及社会和体制的腐败。所谓「大国崛起」可能还只是一个愿望。

重读历史,「盛世」的远影依然让人神往。在历史的旅途中,我们遗失了很多,践踏了很多。历史永远是一面镜子,面对它,重新作一番认知判断,应当是大有裨益的。

一、「盛世」有什么值得骄傲?

1. 讲信用成风气:放归的死囚没有一个逃跑的

贞观六年年末(公元 632 年),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审查复核案件。当太宗看到30多个死囚时,觉得很是可怜,就下了一道圣旨:把他们一律放回家,与家人团聚,一年之后的秋天来京城执行死刑。接着太宗又下了一道命令:把全国的死囚都放回去,来年都到京城,一起问斩。于是乎,全国 390 个死囚都回了家。

贞观七年(公元 633 年),被放回去的全国 390 个死囚,没有人带领,也没有人监督,都按时从全国各地返回长安,没有一个逃跑或隐藏的。最后太宗将这些死囚们全都赦免了。

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其中却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后人解读与回味。这 390 人明知已被判死刑,为何有机会不逃走却心甘情愿回来受死?——囚徒如此,百姓可知。

太宗又为何将他们都赦免了呢?仅仅是出于怜悯吗?这其中的缘由还要从唐太宗的仁德说起。太宗爱民如子,他曾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太宗规定,杀一个死囚,得向皇帝报告三次,而且,实行死刑之日,皇帝不能进酒肉,不能欣赏歌舞。因为酒能乱性,音乐能使人沉湎于情感中,不能进行理性思维,目的是在行刑前的最后一刻让皇帝进行冷静思考,以免错杀无辜。而且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再加上太宗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使得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治安相当好,贞观初有几年,全国死囚犯还不足百人。

有这样一位道德高尚、懂得以德治国的君主,才有了廉洁奉公的官员和讲究规矩的百姓,这也就不难理解,唐初为何出现政治清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了。

2. 国民自由度高:百姓不会因言获罪

唐朝,是中国史上文化、政治、经济最发达的一朝,也是特殊的有言论自由的朝代。唐朝人虽然有不少文字上和语言上忌讳,但忌讳的范围以私人之间为主,一般的,可以放言无忌。批评皇帝,拿皇帝的故事作诗作文,甚至讲得很不堪,亦不会遭祸。

在杨贵妃生前,文人对她品评有之,对杨氏家族讥嘲也有之,到她在马嵬驿遭难后,她的故事迅速地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上的主题,并且随着时间而更加深广,渐渐,唐朝的文人把歌咏杨贵妃故事当作一种「考试」式的共题。白居易的《长恨歌》自然考得了古往今来的第一名。但在「长恨歌」出现之后,文人依然热心于自这一个「共题」而孜孜不倦于「考试」,借此来练习和表达自己的史才,诗笔,议论,想象……

整个唐朝,有记载的只有一起文字狱。那是在唐高宗发动对高丽的一次战争前,有个叫元万倾的诗人,写了一首诗给高丽人打招呼:唐军将要来犯,赶快备守鸭绿江天险。结果唐军江边而退。元万顷此举,实为叛国叛军,罪不容恕。唐高宗却没有要他的脑袋来平息众怒,只是把他充军到岭南了事。不久,居然又把他招回来,封给他一个著作郎的官职。武则天在唐代君主中大概是口碑最差的一位,但对文人同样十分地洒脱大度,「唐初四杰」之一骆宾王,曾为反武则天势力写下义正词严的讨伐檄文,直斥武则天为「狐媚惑主」,武则天读后却只是「嘻笑」,不仅没有加害骆宾王,乃至清剿「骆宾王反革命集团」,反而埋怨大臣,为什么早没能将骆宾王此等优秀的人才罗织到朝廷中来?!

3. 史官能直书其事:不虚美不隐恶

太宗对监修国史房玄龄说:「前世史官所记,都不让皇上看到,这是为什么呢?」房玄龄答道:「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要是皇上看到了,必怒,所以不敢让看。」太宗说:「我的心胸与前世不同。帝王想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请你还是给我看一看好了。」

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没有过失,史官所记,自然尽善。陛下独览《起居》,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若以此法传示子孙,我担心数代之后的君主心胸没有您那么宽阔,一定会饰非护短,忠实记录的史官必不免刑诛。这样的话,史官这个职业必然会变得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就没有一句话可信了!所以当代君主不得看自己的历史记录的制度,就是为此。」――这话说得既委婉,又有原则。

太宗没话可说了,但还是坚持要看。怎么办呢?于是,房玄龄便和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书成,上之」――显然,这并非原始记录,而是编辑整理成书。

太宗看到书中所记「六月四日事」――也就是他把太子建成、弟弟元吉杀死的玄武门之变,其中「语多微隐」,便对房玄龄说:「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为,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当即命令「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唐太宗这一声叹息,实在是忠厚,但却是盛世大唐一个有力的注脚。当唐人传读史书史,翻到最高领袖这一页不光彩记录时,他们的目光,骤然变得平静安然——那是一个社会面对真相时特有的坦荡与淡定。

4. 男儿多豪情: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生逢盛世的唐人,尤其是年轻书生,都有一股奋发向上的强烈进取精神。民心向上,士皆欲奋发有为,「好语王霸大业」,豪气干云,砥砺志气,不畏艰险辛劳。是这个时代最难得的精神。他们渴望为明主重用,在治国平天下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李白在《将进酒》诗中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南陵别儿童入京》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杜甫说:「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后出塞》)他欲使君王成为唐尧、虞舜那样的圣贤,天下风俗淳朴。孟浩然自称「昼夜常自强」,(《书怀贻京邑同好》)与二、三友人「俱怀鸿鹄志」。(《洗然弟竹亭》)高适的志向是:「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塞下曲》)他们意气风发,充满活力,自强不息;或参加科举,力争金榜题名,博得一官半职,有的虽皓首穷经,失意科场数十年,布衣而死,也不后悔;或投笔从戎,仗剑去国,不畏边陲惊沙、风雪,虽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以求封妻荫子,卫国保家。万千士子,勇于征战四方,开疆拓土,高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云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总之,整个社会充满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时代氛围。

「学而优则仕」的遴选人才的标准,给各个阶层的人们开拓了广阔的前途。一个充满理想的社会,也同时充满了活力,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科举制度冲破了士庶的阶级界限。普通人也可以凭功名侪身政界,平步青云。因而,这是一个奋发有为的时代,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唯有这样的时代,诗人才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四海为家的豁达心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的宏大气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壮阔胸怀,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盛唐时代人民意气豪迈,英雄辈出。可以说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唐诗唐朝男人性格的最美写照,它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情万丈,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磅礴大气,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有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悲天悯人,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洒脱,有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豪迈……有太多太多的男人情怀。

5. 女性自信自强:落落大方不失高雅风度

在开放的煌煌盛世,女性较少受封建礼教束缚,思想较为开放,行为较为自由。她们自信自强,已从初唐全身障蔽、面网垂颈的状态中走出,靓装露髻地出现在盛唐的人生舞台上,涌现出不少诗人、音乐家、舞蹈家、书法家和巧妇等,在中国妇女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章。可以说,她们和男性共同创造了盛唐文明。

盛唐女性爱美,服饰讲究,富有文化底蕴。头发挽成高髻、望仙、乐游、堕马等数十种发髻,并插入簪、梳、钗、搔头、花卉和步摇等饰物。脸部化妆则有「额黄」、「黛眉」、「花钿」、「点唇」等。耳垂坠子,颈系项链,臂套手镯,手戴指轮(戒指)。也有女性自恃其美而不修饰的,如杨贵妃三姊虢国夫人,不施妆粉,自炫美艳,常素面朝见天子。

盛唐女性的服装,通常是由衫、帔和裙组合而成。衫是短上衣。帔是披在肩上的长巾。裙的色彩、款式颇多,有所谓七破裙、九破裙之类。石榴裙最流行,杨贵妃则独爱黄裙。女性还喜好穿丈夫衣服靴衫、戎装和胡服。最令人瞩目的是,她们穿类似西方女性那样袒胸露乳的服装,在大庭广众中,落落大方地展示独特的女性美,如《逢邻女》:「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盛唐女性化妆和服饰的丰富多彩与超前,是盛唐经济发达、生活富裕,情趣高雅、身心健康、珍重生命、乐观向上的表现。

6. 万国来朝:国人不崇洋媚外,外国人无法喧宾夺主

李唐统治者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就是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朝廷的鸿胪寺等机构,专门掌管对外事宜,为来唐的外国使节提供食物、翻译、医疗、丧葬、赐物、封官等优惠。对其他来唐者,朝廷和地方官吏也予以照顾。难以数计的外国使节、留学生、宗教徒、艺术家、科学家、商人和旅行者等,不畏茫茫沙碛或惊涛骇浪,潮水般地涌入大唐帝国,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这些具有浓郁异域风情的外来文明,深受盛唐人喜爱。《旧唐书·舆服志》说:开元年间以来,朝廷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由西域胡商出售的火烤、水蒸和油炸的各式胡饼,或酥脆可口,或热气腾腾,人人爱吃。波斯名酒三勒浆,由「貌如花」、「笑春风」的胡姬素手招客,并为客人跳胡舞助兴,生意兴隆。李白等诗人也乐往品酒赏舞,写下了不少动人诗歌。最受盛唐人欢迎的胡舞,是出自中亚的旋转如风的胡旋舞、腾跃飘逸的胡腾舞和雅妙馨香的柘枝舞。王维和岑参等诗人对高丽、天竺的音乐和歌舞怀有浓厚兴趣。盛唐朝廷的十部乐中,就有外来的高丽、天竺、康国和安国四部乐。以虚帽、翻领、襟袖窄小、条纹裤和软锦靴为特征的胡服,是盛唐男女竞穿的时髦款式。今存的盛唐墓壁画、唐三彩俑、唐诗和文献记载中,都有大量出土文物和文字数据可证。外来的小狗、马、象、犀牛、豹、鹰和鹦鹉等动物,也备受唐人宠爱。如毛茸茸的小狗,是盛唐贵妇的宠物。杨贵妃有一条「康国小狗」,颇像今天的京巴狗。

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外国人入境和中国人出境并没有太严格的限制,即不担心中国人出去后忘本忘祖;也不担心外国人进来后喧宾夺主。仅这一点就说明贞观王朝的高度自信,深信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最文明富强的土地,不担心外来文化把自己淹没。

7. 国民素质高:对外国人既不歧视也不奉迎

唐帝国是当时世界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就象今天的美国纽约一样。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许多国家在长安驻有使者,万国来朝,盛况空前。众多的留学生在这里习汉文、汉语、书法,学习中国的政治、历史、哲学和天文、历法、医学。作为丝绸之路的始点长安,各国商旅云集。丝路上驼铃丁当,中国的造纸术、丝绸、瓷器、书籍、药材等源源不断地传播或运到中亚、西亚、欧洲,西方的葡萄、苜蓿等通过丝路进入华夏。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在看到唐帝国的高度繁荣和文明之后,自己的国家在他们心中和没有开化的「原始森林」差不多,于是就不想回国,千方百计地要留下。中国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中国的各国人民,大多数以成中国人为荣。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

贞观王朝的国民素质很高,对外国侨民既不歧视也不奉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拿来主义」,一幅不卑不亢的大国民气度和王者风范。外国人在中国就象中国人在自己家里一样,享有和中国人一样的公民权力,不但可以发财致富,还可以从政当官。来自阿拉伯帝国和日本的侨民就有不少在中国担任官职的,有的还担任部长级高级官员。

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的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几百人。民间自费留学生则远远超过此数。这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了第一次现代化运动 ――「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国化运动,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饰风俗,全部仿效当时的贞观王朝,使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日本民族平空跃进了一千年。

8. 国民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权威

盛唐人既有远大理想,又有脚踏实地的刻苦开拓创新精神。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莫过于文化中号称最难的吟诗。因痴迷吟诗,王维走入醋坛,孟浩然眉毛尽落,崔颢苦吟体瘦。盛唐人开拓创新的成就的确辉煌:三千里嘉陵江山水画一挥而就的吴道子,使山水画为之一新。他突破北齐曹仲达「曹衣出水」画风,新创「吴带当风」风格,被誉为「画圣」。与他同师习画的杨惠之,自感不如,又不甘屈居其下,毅然改攻雕塑,终成一代泰斗。王维的破墨山水,韩干的马,张萱的仕女,李白的「口吐天上文」,杜甫的「诗史」,孟浩然的田园山水诗,岑参豪放奇特的边塞诗,颜真卿雄秀独出的真书,李阳冰笔力遒劲的篆字,张旭醉后呼号疾走或以头濡墨的狂草,僧怀素「天下称独步」的草书,李龟年的歌,李暮的笛声等,都是不落前人窠臼,自成一家。

舞蹈艺术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唐代也有了极大的创新和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唐代舞蹈的创新,主要体现为更加注重主题意蕴的表达;更加注重丰富多彩的形式;更加注重新颖独到的技巧;更加注重艺术风格的借鉴与融合,从而造就了唐代舞蹈艺术的辉煌。

正是这些群星璀璨的盛唐人,不迷信权威作品,不止于前人成就,敢于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才攀上了文化发展的众多峰巅,为博大精深的大唐文化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9. 民间生活有品位:不沉溺于声色犬马

标志精神文明辉煌建树的成果,是盛唐之世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丰富文化的杰出贡献。从诗歌,传奇,绘画,音乐,书法,雕塑,舞蹈到建筑、旅游,医药,宴饮,等等领域,以至于宗教,无不成绩斐然,光彩夺目,星光灿烂。

这是一个民族整体向上,向着真善美共同努力营造的结果。只有那物质充裕,精神愉快,环境宽松,情绪坦然,个性自由,执着奉献和创造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嘉许,传诵和回报的时代,才会拥有奋发有为的国民,雨后春笋般成长的人才,和不断的成就。而在这种社会背景和风气下,人们才能生活的满足,轻松,乐观,豁达,才会尽情享受生活,创造美。因此,因为物质丰富,心情恬淡,个性自由,唐人才会有丰腴的体态,并以丰腴为美。才会以闲适,恬静的心态充分领略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枝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蹄」(杜甫《江畔寻花四绝句之一》)「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寻人不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弘《寒食》)这些画面,展现的是优游性情的美的人,美的画。只有真正的和谐社会,才会有这动人的画面。

因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心情愉悦,环境轻松,唐代妇女才注重美,广泛地使用各种化妆品,兴起一次次「时世妆」;才会尽情地欣赏音乐,舞蹈,百戏杂耍,使世俗生活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充满了人生的乐趣。那种优游,闲适的生活,不是醉生梦死,而是一种心灵的忘我境界,一种空前的解脱。

「新丰美酒斗十千,长安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垂杨高楼边」(王维《少年行》之二)。「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该是怎样心情的写照?

10. 贪污很少:皇帝率先垂范,官员各安本分

中国官场的贪污病菌是无孔不入的,以至占绝大多数的国人都认定贪污是人类社会的不治之症,只要是有「官」的地方就避免不了贪污。

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贪污很少的王朝,这也许是李世民最最值得称导的政绩。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份,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

尢为可贵的是,李世民并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檠告贪污,主要是以身示范和制定一套尽可能科学的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在一个精明自律的统治者面前,官吏贪污的动机很小,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

明王朝的朱元璋对贪污的处罚最为严酷,贪官一律处以剥皮的惨刑,可明王朝的贪官之多在历史上仍属罕见。可见防范贪污主要取决于一套科学修明的政治体制,光靠事后的打击只能取效于一时,不能从根子上铲除贪污赖以滋生的社会土壤。

11. 穷官常见:官员大多清贫而自律

唐太宗提倡节约,而唐朝的官员们居然照做了。

唐朝的户部尚书戴胄,住房简陋,连祭祀祖先的地方都没有;尚书右仆射温彦博家里没有正屋,死后只好把棺材停放在厢房里。

唐朝的中央政府秘书长岑文本,家里的住房矮小潮湿,连蚊帐都没有。有人劝他置办产业,他说:我本来就是一个平民百姓,靠着读了几天书,坐到今天的位子上,拿国家的薪水,我都担心拿得太多了,还置办什么产业呢?

宰相魏征家业没有正房。魏征有一次生病时,唐太宗正在建一座小殿。看到魏征住宅简陋,太宗就把自己盖小殿的材料,让给魏征盖了正房。

唐朝的君臣真够寒酸的,但这份寒酸,成就了大唐盛世最恢弘的气度。

12. 百姓生活富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资治通鉴》有一段原文:「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描写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时期的社会情况:皇上与群臣讨论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酷的法律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13. 人生选择多样:不求功名也可逍遥自在

唐朝大诗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

生在「开元全盛日」的孟浩然,三番两次朋友伸过援引的手来,都被拒绝,甚至最后和本州采访使韩朝宗约好了一同入京,到头还是喝得酩酊大醉,让韩公等烦了,一赌气独自走了。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他这般的隐居,却并不凄苦,反倒生活得颇为滋润,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而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虽也仕途不顺,却一生悠游天下,亦能自得其乐,风流高雅。远非后世被迫归隐,或者入仕无门沦落街头的穷困潦倒所能比拟。反观当下的所谓「隐士」,多是被现实逼入绝境,想「隐」亦无处可隐。

14. 文豪辈出:创造文学鼎盛时代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史上一个辉煌耀眼的巅峰。唐代文学可谓百花齐放,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同时还兴起了词和变文这两种文学形式。

唐代是一个诗歌大普及的时代,不仅诗歌的数量多,作家多,而且诗人队伍的构成也很广泛,上自帝王将相、王公大臣,下及缁流羽客、童子妇人,都对诗歌十分爱好,并喜创作诗歌,所以胡应麟说:「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以帝王而言,唐代的帝王大多能诗,著名的如太宗李世民、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文宗李昂、德宗李适、宣宗李忱、昭宗李晔等。其中存诗一卷就有四帝。后妃则有武则天、徐贤妃、杨贵妃等。以童子而言,唐诗中早慧能诗者颇多,如骆宾王、杨炯、杜甫、徐惠、缪氏子、刘晏、林杰等。缁流羽客中有寒山、拾德、皎然、贯休、齐己、吴筠、陆羽等。妇人则有鱼玄机、薛涛、李冶等。唐诗在当时以种种方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白居易曾说他的诗被人「缮写模勒,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说明当时人们对诗歌的普遍喜爱。不仅如此,唐诗还影响到了世界其他地方。宣宗李枕在白居易死后所写的《吊白居易》诗中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居易名,造化天子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君一怆然。」

当代诗人余光中这样赞李白: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个赞语是贴切的。一千多年后,以文化人身份进入官场的龙应台,说出这样一段话:一个社会要有一定的素质和成熟度,才能允许纯洁的文人进入体制里头。唐朝的太多诗人都有入仕的经历。唐朝的官文上,传递着光耀千祖的名字,和光耀千祖的诗篇,散文,书法,那是盛世大唐最「奢侈」的现象。

二、「盛世」成因总有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