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2024.08.13 第廿四期

诸位菩萨,展信佳!

您正在阅读的《壹苇可航》电子报 2024 年第 24 期(总第 86 期)。本期头图由 Ideogram 生成,prompt 为 A tranquil beach scene with gentle waves caressing the shore, leaving a beautiful message in the sand. The messagereads"RSS," with each letter carefully crafted in an elegant script. Seagulls fly overhead, and the sun casts a warm golden light on the sand, highlighting the intricate details of the message. The background reveals a distant horizon, where the sun sets over the ocean, casting a vibrant array of colors across the sky.

以下是本期正文。


原本想在本期分享 Follow 的使用体验,但已经有不少好的内容,就不在这里画蛇添足了。您可以参阅 Pseudoyu 的《使用 follow 重塑我的信息输入系统》,或者 Hyoban 的 thread 和 niracler 的 thread

因为 Follow 开始内测,在社交媒体上又掀起了一波关于 RSS 的讨论。那么,本期就来就聊聊我所理解的 RSS。

一、我所理解的 RSS

作为一个从 2003 年就开始频繁使用互联网的「老网民」,RSS 及其标志性的图标对我来说再熟悉不过。如下图所示,那个橙红色的图标,带着类似 Wi-Fi 标志的 90° 倾斜设计,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极具辨识度。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在 21 世纪初,移动互联网尚未普及,「流量至上」这种令人不齿的价值观也还未出现。那时的互联网才真正体现了「互联」的本质,而不像现今这样充斥着一座座信息孤岛。当时,众多网站都支持 RSS 功能,那不仅仅是一种技术选择,更是一种开放、互联的互联网精神的体现。

Wikipedia 上是这样描述 RSS 的:

RSS (RDF Site Summary or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is a web feed that allows users and applications to access updates to websites in a standardized, computer-readable format. Subscribing to RSS feeds can allow a user to keep track of many different websites in a single news aggregator, which constantly monitor sites for new content, removing the need for the user to manually check them. News aggregators (or "RSS readers") can be built into a browser, installed on a desktop computer, or installed on a mobile device.

这段描述中,「标准化」和「聚合器」是两个关键词。它们共同揭示了 RSS 的核心目的:按照用户的需求,将新闻标题、摘要(Feed)和内容推送给用户。

不要小看这个核心目的,看似简单却实际上体现了一个宏大的愿景,真正彰显了互联网的初心。事实上,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Apple News、Newsletter 等,都可以视为 RSS 理念的延伸和变体。更准确地说,它们是在 RSS 的基本概念上发展出的更复杂、更封闭的内容分发系统。

开放、自由、去中心化的信息交流平台

我之所以如此推崇 RSS,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去中心化的信息交流平台,尊重用户的隐私和选择权,同时促进了内容的多样性和自由传播。这些都是 RSS 的特质。

首先,RSS 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从技术上看,RSS 使用开放的 XML 格式,任何人都可以创建和使用 RSS feed。这种开放性确保了信息传播的民主化,不受特定平台或公司的控制。从用户的自主权来看,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订阅的内容源,不受算法或平台推荐的限制。这种自主权让用户能够接触到多元化的信息和观点。

其次,RSS 促进了信息的自由流动。它具有跨平台兼容的特性,可以在各种设备和阅读器上使用,不受特定生态系统的限制,促进了信息的自由流动和广泛传播。它具有去中心化的特性,不依赖于中央服务器或特定公司的基础设施,降低了信息被控制或审查的风险。RSS 还建立了内容创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直接联系,减少了中间环节。

再次,RSS 尊重隐私和数据所有权。用户可以匿名订阅 RSS feed,无需注册账号或提供个人信息;它本身不包含用户行为追踪机制,用户可以自由阅读内容,而不必担心数据被收集和利用;这些都保护了用户的隐私权。使用 RSS 时,用户可以在本地设备上管理订阅和阅读历史,这种本地控制增强了用户对自己数据的掌控权。

最后,RSS 能够促进内容的多样性,形成长尾效应。因开放性和平等性,RSS 使小众内容和主流媒体得到同等的展示机会,为专业化、小众化的内容提供了生存空间,使得互联网可以保持内容的多样性,也有助于深度阅读和专业知识的传播。此外,通过主动订阅不同来源的内容,用户可以接触到多元观点,这也有助于打破算法推荐可能造成的信息茧房。

二、使用者和工具的双向回馈

在任意工具的使用过程中,我始终坚信一个核心理念:我如何对待和使用工具,工具就会以相应的方式回馈我。这种双向互动在 RSS 的使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正如我在过去的文章中多次强调的,工具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者的态度和技巧。

这一观点与 DIYgod 的见解不谋而合。他指出:

RSS 是降低噪音还是增加焦虑,取决于你能否管理好自己的信息输入。与其说 RSS 是一个落后的理念,不如说有些人已经放弃了管理信息输入的能力和权力。尽管 RSS 的理念不再是最流行的,但它始终是一个更高上限、更先进的理念,人类对它的需求也会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强烈且持久。(View Source

这段发言精确地捕捉到了 RSS 工具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本质。

在这种双向回馈的框架下,我们可以重新审视那些认为「RSS 无法有效应对信息过载,反而更容易构建信息茧房」的观点。运用「解释倒置」(explanatory inversion)的理论,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 RSS 的作用:RSS 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信息管理的方法论。信息过载的问题不是由 RSS 造成的,相反,正是因为信息过载的存在,RSS 这样的工具才变得更加必要和有价值。

RSS 允许用户主动选择和管理信息源,这种特性与人类认知需求的本质高度契合。通过精确控制订阅内容,用户可以避免算法推荐可能带来的信息泛滥。同时,RSS 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信息聚合平台,使用户能够轻松接触到不同立场和领域的信息,有效打破了信息茧房的束缚。RSS 按时间顺序呈现信息的方式,也让用户能够更全面地把握信息脉络,避免了算法对信息的过滤和排序可能带来的偏见。

更重要的是,RSS 作为一种工具,正在不断进化以适应用户的需求。它已经扩展到支持 Podcast、Newsletter 等多种内容形式,更有 RSSHub 和 WeWeRSS 等开源项目的强力加持,展现了强大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这种持续的创新正是用户需求与工具发展之间良性互动的结果。

因此,RSS 的效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者如何驾驭它。当使用者积极主动地管理 RSS 订阅,精心选择信息源,并养成定期整理和评估的习惯时,RSS 就能成为一个强大的信息管理助手,帮助使用者在信息海洋中保持清晰和高效。这种使用者与工具之间的良性互动,正是 RSS 在当今信息时代仍然保持其价值和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三、我如何使用 RSS

我与 RSS 的缘分始于十多年前。2015 年左右,我在左岸读书上发表了《我和 RSS 那点事儿》,记录了我使用 Inoreader 的初体验。直到去年上半年,我一直忠实于 Inoreader + Reeder 的组合,最终出于成本考虑和 Reeder 更新停滞的原因,转向了 Readwise Reader。

追溯到更早,我与 RSS 的初遇大约在 2006 年,正值 Google Reader 向公众开放不久。说到 Google Reader,不得不提它被残酷谋杀是我互联网生涯中最大的意难平。每每想起,我都忍不住痛斥 Google 这个「刽子手」的无情决定。

那时 GFW 还没有那么大的能耐,领导层对于互联网的控制也不像当今这样「咬牙切齿」,称得上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代。虽然那时网上的内容数量远不及当前,却因为博客在国内的兴起,一时间花团锦簇,热闹非凡。我通过 Google Reader 订阅了不少博客,现在已经想不起那些博客的名字了,约莫记得有李开复创办创新工场的开的「我学网」。除了博客之外,还订阅了 BBC、CNN 等英文新闻门户网站,现在回想起那段自由的网络时光,真的很美好。

留学期间,在导师的推荐下,我开始订阅与专业相关的内容。相比晦涩的学术论文,这些文章既生动有趣又不失专业性,让我受益匪浅。也是在那时,我开始使用 Evernote 记录阅读笔记,建立了最初的工作流。虽然当时还没有双向链接的概念,但我会将重要内容剪藏下来,并在笔记中记录原始链接和剪藏地址。

时至今日,RSS 仍是我主要的信息来源。除了博客和 Instagram,我主要使用自建的 RSSHub 订阅地址(详见这篇教程)。我的订阅内容主要包括新闻、博客、Telegram 频道、Instagram、YouTube 频道和预警信息等。

尽管早在 2013 年就有学者呼吁减少新闻阅读,我自己也曾提到需要减少新闻摄入,但生活和工作仍然离不开新闻。相比之前,我现在订阅的新闻网站数量已大幅减少,主要聚焦于少数媒体发布的全球或中国重要新闻。

博客订阅方面,我不拘泥于语言,只要发现有趣的灵魂就会订阅。为了避免被未读信息淹没,我会定期清理,退订阅读频率低的源。后来,我还开始给所有的订阅源评分,以更好地管理信息流。

在 RSS 阅读器的选择上,我不再局限于单一工具,而是采取搭配使用的策略。自从开始使用 Follow,我几乎在其中统一阅读所有 RSS 订阅,这显著减少了我打开其他软件的频率,尤其是 Telegram 频道。少量博客我仍在 Readwise Reader 中阅读,方便进行标注。此外,我还使用 TG RSSbot 接收少量实时新闻推送(详见这篇教程)。

四、夜航船

阅读

视频

  • 大声:知识分子说真话的代价(YouTube
  • 代码之外:Owen 聊沉浸式翻译的起源、裸辞三年的经历、做穷人也能用的产品、大亚湾的生活(YouTube

五、生活在别处

  • 7 月 30 日。看王树义老师的两条视频,其中在视频一中知道了《智识的生产技术》这本书,也是讲卡片盒笔记法的。在视频二中,让我对笔记的颗粒度有了新的理解。

    在运用卡片盒笔记法和双向链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笔记的颗粒度。理想的颗粒度应该是每一条笔记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或概念,既不过于宏观也不过于微观。

    在确定颗粒度时,要考虑该条笔记在未来是否容易被复用或与其他笔记链接。如果一条笔记中包含了太多不相关的信息,会大幅降低其可复用性。

    不同类型的内容需要不同的颗粒度。例如,概念性的内容需要更细的颗粒度,而描述性的内容可以稍微粗一些。

    重点应该放在捕捉思维轨迹的意义上,而不是过分关注形式。颗粒度应该服务于更好地理解和发展想法。

  • 7 月 31 日。当前的态势很像是「百花齐放 → 引蛇出洞 → 事情正在起变化」。

  • 8 月 1 日。人在疾病与灾难面前总是显得很渺小。看到曾老师病重如此而我却无能为力,好难受。

    2004 年,曾老师创办了名为「左岸读书」的网站,很快就成为了许多网友的精神故乡。也聚集了一批热爱阅读和写作的年轻人给网站投稿,我就是其中之一。那时我们还会互相写 email,有些老派点的会写信或明信片,去邮局贴邮票寄出。

    在线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曾老师的教学成绩很好,桃李满天下。或许正因为是教师,才能让左岸那么好。

    留学期间,我在左岸上很活跃,还因此认识了几位学长学姐,他们也是左岸的读者。

    2013 年,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差不多一年的时候,我建议曾老师开通「左岸读书」的公众号,他欣然应允,到如今也有十一年了。

    我从 2006 年开始到现在也认识曾老师十八年了。

    2020 年,曾老师查出左肩有恶性肿瘤,做了清除手术,两次植皮,六期化疗。

    2021 年,又再次复发。开始服用靶向药,进行免疫疗法。就这样到了 2023 年 10 月,出现骨转移,又做了七期化疗。

    没想到今年 7 月,肺部发现了增大结节,做了手术,现在还在住院治疗。

    我不敢想这四年曾老师是怎么熬过来的,会经历怎样的辛苦。

    现在能做的也就只有祈祷。

  • 8 月 2 日。「我尊重你,但我不在乎你。」可以将之作为人际交往的一条基本原则。

  • 8 月 3 日。发了一篇博客文章《使用 Zeabur 部署 TiddlyWiki》。

  • 8 月 4 日。才发现 PopClip 的插件里有 Tana,并且支持 source link,太好用了。PopClip 的插件列表很丰富,笔记软件部分基本都囊括了。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 8 月 5 日。评论尸汐笺一起制作了《n8n 中文教程》,简单明了,清晰易懂。在 AI 工作流方面,虽然 n8n 上可以实现的功能没有 dify 那么丰富,但也够用和好用了。教程中有如何接入国产大模型的方式,同理也可以接入第三方 API,例如我自己就是用的 OpenRouter 的。在这篇文章中也有详细步骤。

  • 8 月 6 日。把网盘从 infiniCloud 换成了 Filen(通过此链接注册可额外获得 10GB 存储空间),一个德国的零知识和端到端加密网盘。VPS 的备份换成了 BorgBase,因为我只需要备份个别数据,免费的 10GB 空间够我用很久,即便以后需要付费也不贵。

  • 8 月 7 日。之前 DEVONthink 的同步使用 iCloud 经常出错,被逼无奈只能用 WebDAV 去同步。这几天把 iCloud 从国区换成美区后,同步的速度很快,也没有出错。Ulysses 和其他几个以来 iCloud kit 的软件也是,没有再报错了。看来应该是云上贵州的问题,而不是 iCloud 的服务问题。

    购买美区 iCloud+ 后,把国区账号加入了家庭组,是没有问题的,可以共享存储空间,只不过国区的数据依然存储在云上贵州。

    原以为国区 iCloud+ 只能等到下个账单日降级,没想到苹果直接把我这个月的费用都退给了我。真良心!

  • 8 月 8 日。发了一篇博客文章《Cloudflare R2 的完美搭档:R2 Uploader 使用指南》。

  • 8 月 9 日。日本九州岛附近发生 7.1 级地震后,日本气象厅发出了南海海槽可能出现大地震的预警。我还在想南海离日本那么远,就算发生了大地震也不会对日本的影响太大。刚刚查了一下 Wikipedia 才知道南海海槽并不是我理解的在南海。

    • 南海海槽(也称南海海沟)是指日本骏河湾其至九州以东海面约 700 平方公里的海槽(隐没带)。深度是 4,000~4,800 米(最深处达 4,500~4,800 米)。
  • 8 月 10 日。孟加拉的民主化进程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委内瑞拉的民主化进程也在持续,很适合在这个时候读刘瑜老师的《巨变第二天:新兴民主的得失与选择》。

  • 8 月 11 日。才知道 Slack 原来是 Searchable Log of All Communication and Knowledge 的缩写。

  • 8 月 12 日。今年以来,有许多关乎民生和民权的新闻保持几天的热度后就无声无息地消散了。如邯郸的男生被虐杀案,已经没有了下文,目前只看到 4 月 8 日的新闻报道称对三名犯罪嫌疑人核准追诉。还有最近的一些事情,唉!!!

  • 前几天推送了一篇付费文章《「盛世」中国是怎样炼成的》,是十年前的老文,整理后重发的。因为感觉稍有敏感,就没有发布到小报童。如果您购买了我的小报童,请联系我给您开通在 Quail 的会员权限。

  • 本期电子报使用 Heptabase 写作完成。这是一个以卡片、白板和标签为基础,专注于帮助使用者更好地学习、思考、研究和规划,并以中观视角对摄取的信息、知识建立深度理解的可视化知识管理工具。


END

如果您觉得本期的内容还不错,欢迎您的订阅

您还可以在 Telegram 的频道找到我

顺颂时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