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m dia meus amigos,
Saudações de Lisboa!
您正在阅读《壹苇可航》电子报 CETDE Fortnight No.11。
本期笔记和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
以下是本期正文。
High priests: why scientists gave magic mushrooms to the clergy (本文有付费墙)
其实,人类使用致幻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尤其是在需要通灵的场合。
根据考古学的证据,大麻做为宗教用途,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元前 488 年的新疆帕米尔高原,拜火教教徒搭建祭坛焚烧大麻,并沈浸在与超自然神灵的沟通中。
商周以降,皇家祭祀的时候,也会在香炉中加入大麻一起燃烧,以更好地达到与天地、神灵、祖宗沟通的效果。
A Whisper I Carry Everywhere
一段临别的、简短的言语能长期成为个体情感记忆的核心符号。物质化的纪念可作为持续情感支撑,缓解孤独感。个人记忆触发(例如旧照片或纪念日)会强烈再现当时的情境体验。
The economics of superintelligence (本文有付费墙)
众所周知,近年来 AI 的发展超出了预期。中美之间的竞争不必多言,欧洲也在迅速追赶。这为未来几年算力和模型规模的竞争带来了显著能力提升的可能性。
若 AI 能自我改进或大幅代替人类认知劳动,出现工业革命那样的经济爆发式增长也未可知。
不过正如文中所提到的,AI 既带来重大风险(如生物武器或「失控」的错配)也带来显著益处(如医疗突破),因此政策与治理需同时兼顾安全与促进创新。
建议搭配 Weekly Spark No.39 阅读。
How to Remember Everything You Read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建议阅读的时候,直接在书页的空白处批注。对此,我保留看法。这极大可能,一是因为我穷,书卖的实在是太贵了;二是我那人嫌狗不待见的字,实在有碍观瞻。
读纸质书的时候,我更习惯将批注写在得力便条纸上(不是便利贴),然后夹进相应页面。父亲曾嘲讽我「越读越厚」。所以有一段时间,我会专门用一个笔记本来记录,实在麻烦。后来还是听杨绛先生聊起钱锺书先生读书时笔记比书还厚,这才释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再来几辈子也达不到钱锺书那样的造诣,不过把书读厚还是可以的。尤其是现在使用笔记软件写双链笔记,想要不厚都难。
虽如此,我还是要搬出华罗庚的一句话:
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
資訊排山倒海,我們該如何辨識「偽科學」?費曼先生早有解答!
以平实语言检验解释深度,是辨识伪科学的实用方法。不过也需考虑费曼技巧在不同科学领域有何适用界限。
Almost anything you give sustained attention to will begin to loop on itself and bloom
这篇文章至少可以提炼出这四个核心模型/概念,它们构成了作者关于持续注意力机制的理论框架:
- 注意-循环-增幅模型
- 初始注意 → 反馈循环 → 强度增幅 → 体验转化
- 适用于多种情境:性体验、恐慌发作、禅悦状态、艺术欣赏
- 子系统不同步/同步概念
- 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时间维度理论:
- 不同步状态:视觉皮层(<0.5s)vs 皮质醇(60-90mins 半衰期)
- 注意力残留:频繁切换导致系统去同步化
- 同步化过程:持续注意让不同子系统逐渐协调,创造更深层体验
- 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时间维度理论:
- 多模态反馈环
- 文章描述了多个生理/心理系统如何相互强化:
- 多巴胺 ↔ 皮肤感觉 ↔ 幻想 ↔ 更多多巴胺
- 不同系统「锁定」在同一对象上,形成复合反馈回路
- 最终导致自我意识消解和超常体验状态
- 文章描述了多个生理/心理系统如何相互强化:
- 预期-多巴胺机制
- 作者澄清了多巴胺的真实机制:
- 多巴胺不是「快乐化学物质」,而是「预期快乐」的信号
- 延迟满足 → 预期强化 → 多巴胺爆发 → 敏感性提升
- 这解释了为什么「熟练的延迟」能创造更强烈的体验
- 作者澄清了多巴胺的真实机制:
这四个概念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框架,解释了为什么持续注意力能够产生如此深刻的体验转化。
从 CETDE 框架来看,这些概念对 "Transfer"(感知到认知的过程)和 "Distill"(信息精炼为知识)阶段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