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m dia meus amigos,

Saudações de Lisboa!

您正在阅读的《壹苇可航》电子报 2025 年第 40 期

周二早上醒来,窗外本就风雨大作,再看到欢喜哥许绍雄去世的消息,一整天都有些伤心。

香港的「黄金配角」一位又一位地凋零,港圈的风光业已不复从前。

2018 年,我曾陪香港某位制片人在 798 看展,他说「香港哪里还有以前的气象。」

那时我不太理解,甚至觉得他有些反动。直到后来,看到了反送中与此后的种种,我才似懂非懂地明白他在说什么。

时代的一粒尘,落在普通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一切似乎只是历史的进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走到这一步,皆属自然。

可能正因为我们看过维港的绚烂,也听过《问谁未发声》的悲鸣。总有些不甘心。但再想想,又有什么好不甘的呢? 一切皆无常。

人终将老去、死去。

那些绚烂过的、悲鸣过的,都曾真实存在。这就够了。

因此,本期我想和您聊一聊「无常」这个话题。

以下是本期正文


🔍 Insights

「无常」的概念,或许被普遍认为来自佛教,如果查看 Wikipedia 的词条,会发现它确实被定义为佛教术语。但事实上,早在春秋时期,中国思想中就已存在成熟的「无常」观。

《周易》言:「上下无常,非为邪也。」《庄子》云:「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孙子兵法》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这些都是在讲「无常」的概念,即事物的变化不定,变化才是常态。这与现代物理学、量子力学的认知殊途同归。

然而,当人们听到「无常」时,常常联想到悲观、虚无或失落。这种感受并非毫无道理,它源于我们大脑最基本的运作方式。

人类的大脑天生追求确定性,这是数百万年进化的结果。在远古时代,那些能够识别规律、预测危险、建立稳定生活模式的祖先,更有可能存活下来并繁衍后代。因此,我们继承了一套偏爱稳定、抗拒变化的认知系统。

这套系统让我们习惯于寻找模式、建立预期、制定计划。当事物按照我们的预期发展时,大脑会产生愉悦感;当变化打破预期时,我们会本能地感到不安,甚至焦虑。认知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现状偏好」和「损失厌恶」,意思是我们更倾向于维持现状,对失去的恐惧远大于对获得的渴望。

所以,当现实不断展现其「无常」的本质时,我们的大脑会产生认知失调。这种失调带来的不适感,常常被误解为「悲观」。但实际上,这只是大脑在向我们发出信号:你建立的预期模型,与真实世界的运作方式不匹配。

问题不在于世界无常,而在于我们试图用「恒常」的框架去理解它。

真正的清醒,是认识到这种不匹配,并选择更新我们的认知模型。这不是屈服,不是放弃,而是让我们的理解更贴近现实的样子。就像科学家不断修正理论以符合观测数据,清醒地认识无常,是让我们的心智系统与世界的实际运作方式相匹配。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接受无常的人,实际上是在训练大脑从「预测和控制」模式,转向「观察和适应」模式。这种转变带来的不是消极,而是更高的心理韧性、更少的焦虑,以及更灵活的决策能力。

因为当我们不再执着于事物必须保持某种状态,我们就能更快地识别变化、理解变化,并在变化中找到新的可能性。这不是悲观的投降,而是清醒的自由。

回到香港、回到许绍雄。那一代人、那座城市、那片海湾,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演绎着无常。他们的消逝提醒我们:无常不是哲学命题,而是每个人都在亲历的现实。

清醒地认识无常,不是要我们学会承受那一座座压在身上的山,而是让我们明白:山会来,山也会走。

我们能做的,是在山来的时候不逃避它的重量,在山走的时候不执着于它的存在。

那些我们爱过的人、经历过的时代、珍视过的一切,都会离去。

但它们都曾真实存在过,这就够了。

📰 Curations

Can you make it to the end of this column?

https://www.economist.com/finance-and-economics/2025/09/11/can-you-make-it-to-the-end-of-this-column

「脑腐」(brainrot)是最近在阅读中常常会遇到的一个词。说到底,注意力是稀缺且具竞争性的资源,时间花在某些刺激上会排斥其他活动的注意力投入。

Is the decline of reading making politics dumber?

https://www.economist.com/culture/2025/09/04/is-the-decline-of-reading-making-politics-dumber

这篇文章探讨的是阅读率与阅读深度下降的现象,也可以看作关于「脑腐」的另一种视角。

https://www.theatlantic.com/culture/2025/10/headphones-listening-music/684712/

这篇文章里说,音乐正在与其他娱乐形式(点播影视、沉浸式游戏、社交媒体)竞争注意力,进一步压缩其文化份额。

虽然有道理,我却并不认同这个观点。音乐比起其他的娱乐形式,甚至比起社交媒体,都更加私人。

本期笔记和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