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m dia meus amigos,

Saudações de Lisboa!

您正在阅读的《壹苇可航》电子报 Weekly Spark No.25。这里是一方独特的思想空间,我以佛学智慧融汇科技思维,兼采东西方哲学交织当代视角,从美学素养与批判性思考中探寻真知,让个人成长与复利思维在多元交融中迸发能量。每周,让我们一起以多元复合的思维方式在纷繁的知识世界里找回内在定力,进而在这个复杂时代找准方向,放大思考与行动的价值。

本期笔记和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

以下是本期正文。


🔍 Insights

本周我学到、感悟到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人的情感与情绪往往寄托于最平凡的事物上。缘起是这周我读了中外很多以「悼亡」为主题的作品,深切感受到「人之大悲非生离死别,实在晨昏琐碎处」。

举例来说,朋友的父亲因病去世,朋友一直没有觉得悲伤,因为想着他父亲终于解脱了。然而,几个月后有一次他在家煲了汤,习惯性地喊了一句「爸,来尝尝味道。」话刚刚喊出口,朋友愣了一下,然后号啕大哭起来。朋友是这样说的,「眼泪就像开闸泄洪一样,我不想控制,也控制不住。小时候他打我打的那么狠,也没这样哭过。」

这个例子可以证明,我们对一个人、一个事物的爱和依恋,深深地根植于那些一起度过的晨昏岁月和无数琐碎瞬间里。
然而,这种从最平凡、最不经意的瞬间爆发出来的、根植于深层习惯和日常联系的情感,往往是最难以用文字或语言精确表达和传达的。其原因有三点:

首先,这种情感是突然、强烈和不受控的,它更多地是一种身体和本能层面的反应,是深层依恋和失去在瞬间的释放,而不是经过思考或组织的产物。

其次,因为这种情感源于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甚至未曾意识到的日常习惯和联系,当这些联系被打破时,带来的冲击是直接而深刻的,绕过了理性的认知层面。

第三,语言更擅长表达理性的思绪或经过梳理的情感。例如,可以使用语言文字描述情感发生的场景、情感的外在表现以及情感的原因,但它很难直接传达情感本身那种复杂的、翻江倒海或空虚绞痛的内在感受。我们使用的词汇是对情感的分类和标签,而非情感本身。也因此,试图用理性、结构的语言去描述这种非理性的体验,会显得苍白无力。

第二件事情,建立系统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缘起是我看到了一条 tweet:

这个观念在往期的内容中有过多次暗示,例如,在 Weekly Spark No.23 中提到「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目的,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都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连接和创造。最终,好的知识管理系统不应成为内容的『坟场』,而应是思想的『孵化器』,它存在的价值在于能否真正地帮助我们产生新的见解,写出有价值的内容,解决实际的问题,以及促进个人成长。」以及再之前提到的 “PKM Porn”,工具与效率的关系等。

脱离了对要解决的问题的关注,再精巧的系统或工具也可能沦为「工具幻象」或「信息黑洞」。

在西方的传说中,银弹(Silver bullet)是少数几种能有效对付狼人 、 吸血鬼 、 巫师或其他超自然生物的武器之一。因此也成为了一个经典的隐喻,指一种简单的、看似神奇的、解决难题的方法。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对于「银弹」的信仰深植于人的内心,驱使着人们不断地追逐最新的工具,希望它就是那个能让一切变得轻松的神奇物品。才会有许许多多的人乐此不疲地捣鼓着各种工具,希望建立一个终极的,完美的系统。

对于我个人而言,虽然很明确地知道要解决实际问题,有时候还是会去折腾工具、优化系统。心理动因有可能是这样可以带来即时反馈的满足感。一个系统正常、平滑地运行到无感,是一件好事,却总感觉缺少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