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m dia meus amigos,
Saudações de Lisboa!
您正在阅读的《壹苇可航》电子报 2025 年第 1 期。
本期笔记和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
以下是本期正文。
🔍 Insights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认知能力,不仅体现在对信息的深入分析与评估上,更是一个形成理性判断的系统过程。这种思维方式已然成为各领域的重要工具,引导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做出更加睿智的抉择。那么我们需要掌握哪些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呢?主要在于以下六点。
批判性思维的首要之处在于源头追溯。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评估,犹如为思考奠定基石。例如,长辈们经常会转发一些「养生小妙招」让人不胜其烦。我就去了解作者是否具备相关医学背景,是否在权威医学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如此几回,再也没有这样的消息了。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唯有深入了解信息的背景脉络,才能准确把握其真实性与适用性。
其次,理性评判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支柱。就像在分析某个热门投资建议时,我们不应被「稳赚不赔」或「收益翻倍」等夸张说法所迷惑,而是要客观评估其中的风险与收益。这种能力使我们能够在纷杂的言论中保持清醒,作出理性的分析与判断。
第三,证据审视构成了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要素。我的发小最近分享了他们实验室的工作经验:在例会评估实验结果时,团队需要严格审查多个关键要素,包括样本量的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合理性、实验条件的控制、数据采集方法的科学性,以及实验的可重复性。他们会仔细检查实验方案、数据收集过程和统计分析方法等各个环节,确保结论经得起推敲。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才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四,警惕偏见的干扰至关重要。记得泽泽曾经在担任面试官时,因为某位候选人与他来自同一所学校而产生好感偏见,这引发了与其他同事的分歧。这个教训提醒我们,建立客观的评估标准对于消除主观倾向、确保判断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推理过程的严密性不容忽视。我的挚友就曾遭遇过这样的职业困境:在 2023 年的一部电视剧中获得好评后,他连续接拍了类似角色。制片方想当然地认为「既然观众喜欢,那就一定会继续成功」,却忽视了观众的审美疲劳和对角色创新的渴望。最终,「这个演员真好赚钱,用同样的表情演了三部戏」的评价不仅打击了他的信心,也证明了简单化推理的危险性。这个案例说明,只有通过全面的分析和专业的市场调研,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最后,开放包容的态度同样不可或缺。通过积极吸纳多元观点,我们能够获得更为全面的认知视角,避免陷入单一思维的局限。这种开放性思维有助于我们在复杂问题中找到更优解。
综上所述,这六项批判性思维技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通过持续练习和灵活运用这些技能,我们不仅能提升认知水平,更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 Curations
The era of thinking about thinking
URL: https://benchugg.com/writing/thinking_about_thinking/
我对本文的两个观点很感兴趣。首先,在这个日益开放和动态的社会中,思想产出呈现爆发式增长,催生了对信息处理和组织技术的迫切需求。其次,文章开篇提出的四大趋势 —— 增强记忆与信息消化能力、革新笔记方法、优化搜索效率以及提升编程生产力 —— 本质上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如何更高效地处理信息。
面对当今信息洪流,即便我运用 CETDE 框架和成熟的工作流来处理信息,也依然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目前所能做的只是依照信息源评分系统不断优化信息源,使用 AI、RSS、Tana 等各种工具(技术)不断迭代工作流。
这也对知识工作者进行知识创造和分享提出了挑战,我们必须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接受信息,以及如何基于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更好地思考。正如 𝕏 上的这个观点:
未来互联网信息密度非常大、重复度超高,你只要不是怼脸录视频,信息非常容易被复制,再好的原创也会被淹没在微创新的汪洋大海里。而原创性的东西是可以有不同程度溢价的,重要的是被大家认可你就是那一个。
Notes on China
URL: https://www.dwarkeshpatel.com/p/notes-on-china
有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需要跳出固有环境,方能看清全貌。基于我的经验,身处海外观察中国,往往能获得一个更为清晰、客观的视角。更何况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呢?这种距离不仅是地理上的,更赋予了一种难得的观察维度,得以跳脱出既定框架,以更宏观、更理性的角度审视和理解中国的方方面面。
Xunzi vs. Mengzi – Are People (No) Good?
URL: https://ralphammer.com/xunzi-vs-mengzi-are-people-no-good/
这篇文章同样来自外国观察者。他提出了一个较新的视角:认为人性本善的观点,可能会不自觉地引导人们将问题归咎于外部环境,而忽视了自身的责任;相反,持人性本恶观点的人,则更强调通过个人努力和自我修养来超越与改善自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处世态度,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
从小就在背诵「人之初,性本善」的我,在真正步入社会后,往往更倾向于认同「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疫情以来我偶尔会思考这个问题,得出的一个视角是:中国社会存在的资源高度集中和严重错配现象,迫使人们不得不陷入争夺资源的竞争中。正是这种不得不「抢」的现实,催生了诸多「恶」的表现。例如,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导致「择校热」,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引发「看病难」,基本生存资源的紧张造成「内卷」等现象。我将这种现象统称为「穷病」,听起来会很刺耳,但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穷」——资源的匮乏与分配不均。
NASA’s Parker Solar Probe Reports Successful Closest Approach to Sun
NASA 的这篇简讯传递的信息很简单:帕克太阳探测器成功完成对太阳最近的接近,并已向地球发送了健康状态良好和正常运作的信号。
帕克太阳探测器在人类航天史上创造了多项卓越里程碑。它完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接近太阳的飞行,距离太阳表面仅 610 万公里。同时,它还达到了惊人的时速 692,000 公里,创下了人造物体的最高速度纪录。
此外探测器在极端环境下完成了多项任务,展现了承受高达 1,400 摄氏度的温度,配备 11.5 厘米厚的碳复合防护罩,在强烈的辐射环境中保持正常运行等突破性技术成就。
次飞行将为科学家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包括深入研究太阳大气层(日冕),帮助理解太阳风的加速机制,改进对太阳物理过程的认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