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m dia meus amigos,
Saudações de Lisboa!
您正在阅读《壹苇可航》电子报 CETDE Fortnight No.09。本系列基于 CETDE 框架(Capture、Encode、Transfer、Distill、Express),为您推荐若干优质信息源。
本期笔记和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
以下是本期正文。
On Godlessness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从虔诚信仰基督教(摩门教)到失去信仰再到重新发现幸福与意义的心路历程。
很喜欢文章中的结尾部分:
All my life my religion had exhorted me to seek truth, which was to be obtained through that painful “good fight” process, under the premise that real knowledge of deep truths would enable me to be a happy and a good person.
But what I realized, in that flash under the Colorado sky, was that I could be perfectly happy with no knowledge about any deep truths at all.
What a beautiful moment that was — it was one of the happiest instants of my life. (And, ironically, it felt exactly the way that I had always been taught religious revelation would feel.)
What I realized in that moment is that my happiness in life did not come from, or rely upon, any religious idea. It was not dependent on any particular idea of God or any specific narrative about my place in the universe.
My feelings of being fundamentally safe and loved in the world were gifts that had been given to me by my family; even if I interpreted them in a religious way, they were never inherently religious feelings.
Today I am just as capable as ever of feeling like a good and a happy person, even though I lack any absolute standard for “good” or any plausible ultimate source from whom that happiness flows.
My religion had always taught me to credit its god for those feelings, but I realize now that they exist whether I believe in Him or not.
严格来说,我曾经历过两次信仰危机。第一次是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质疑,我很快便解构了它,并基于此获得了对共产主义政权更深刻的认知。第二次是对佛教信仰的动摇,那个过程一度让我极其痛苦,有种「天塌了」的绝望感。然而,正是这次危机让我构建了至今仍然受用的佛教的生活习惯与思维认知。
虽然在当下这个时代,「信仰」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值钱,越来越被忽视,越来越廉价。但根据我的观察与经验,我往往能与有信仰的人相处得更加融洽愉快。哪怕那个人信仰的是功名利禄,至少也算是一种信仰。正如文章中作者最终领悟到的:幸福并不依赖于宗教或对神的信仰,而是源于内心以及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爱与安全感。这何尝不是信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呢?
我最畏惧的是那些「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人。与这样的人交往时,往往需要处处设防,时时小心。我很不适应这种状态,非常反感、厌恶。
实际上,有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有宗教信仰的人数正在上升。例如,2025 年全球基督徒约 26.4 亿,占世界人口约 33%,增速 0.98%,略高于全球人口自然增速 0.88%;而无神论人口在 1970 年达 1.61 亿后呈下滑态势,目前约 1.45 亿,正以每年 -0.2% 速度减少。此外,根据《经济学人》在 2025 年 2 月 27 日刊发的 America’s Gen Z has got religion 一文,被视为「最世俗一代」的 Gen Z 正经历着一场信仰的回归。据 Pew Research Centre 的数据显示,在美国,有 46% 的 Gen Z 信奉基督教,比预期高出 5 个百分点。"People in church don’t get to reject you." 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心声。
两张照片,三位僧人
这张图片中的故事,想必各位并不陌生。
2011 年 11 月 25 日,山西太原火车站候车室内,一名老人在长椅上突然去世。周围的旅客发现老人长时间没有动静,上前查看后才发现老人身体已经冰凉,随即报警,急救人员赶到确认老人已经离世。在这样的突发情况下,候车室原本拥挤的人纷纷避让,现场气氛一度冷清和尴尬。
就在此时,照片中的这位僧人走向老人。他从容地俯身,向逝者鞠躬,并按照佛教仪轨,双手合十,诵经超度。这位僧人还长时间地握住逝者的手,充满悲悯地为其送行。这一幕被在场旅客拍下传到网络,在社会上引发了极大关注与感动,被称为「火车站超度僧」。
而这张图片因为来自新闻媒体,看起来就比较有艺术感。
图片中的这位僧人是时年 28 岁的小原宗鉴。故事同样发生在 2011 年,当年的 3 月 11 日,日本发生大地震,小原宗鉴目睹家乡变为废墟,许多人在灾难中遇难或下落不明。他深受震撼,决意以修行者的方式为亡者与失踪者祈福。
4 月 2 日,小原宗鉴赤足穿草鞋,从宫城县宫古市出发,一路徒步约 150 公里,前往石卷市。沿途,他在被废墟与瓦砾覆盖的灾区诵经祈祷,为亡灵超度,也为失踪者祈求早日归来。双脚血迹斑斑,却坚持不懈。
这段行脚旅途历时十几天,他所到之处,总是为死伤与家属祈愿,并在每一段途程中反思「祈福」的意义。
据采访记载,他曾因外界质疑其作为僧人没去做救援志工而感到困惑,遂特意请教师父。师父只是勉励他:「好好体悟自己无能为力之事。」
若干年后,小原宗鉴在接受采访时说:「经过了十年,仍然没有答案,但我始终记得那时师父的话,也一直体会着『无能为力』的价值。」
再补充一个僧人吧,他是我的朋友。因为他比我父亲小不了太多,所以算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交。我与他是在寺院认识的,那时他和我一样是居士,并未出家。我们在一起经常交流学佛、修行的经验和心得,对我的帮助颇多。
几年前,他在家人和亲朋的支持和鼓励下,终于「将此身心奉尘刹」。当时我正在外出差,得知消息后,匆匆赶到他所在的寺院参与了那场简单却隆重的法会。我由衷为他感到开心,不仅因为他有着所有人的祝福,更因为年过半百还能够再次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根植于信仰的人生道路,这不是一般的福气与缘分。
他甫一出家,就前往藏地闭关清修了大约一年,后来又辗转多地寻法。去年我出国前,他专门寄给我了一本《牟尼密意显明论》和一管手工藏香。这也成为我带到里斯本的最珍贵的物品之一。
今年年初,从朋友那里听说他筹备已久的行脚计划已经开始,准备像虚云老和尚那样拜山。上周我与他联系时,得知他已经走完了 4000 公里,刚刚抵达峨眉山脚下,接下来还要再走约 2000 公里到五台山。
其实,在中国像他一样的僧人还有不少,他们默默无闻地修行,安守本分地行持,随缘随力地化渡。
写完这三位僧人的故事,我想说:无论你是否有信仰,请永远相信善良和真心的力量。
Baba Vanga 2025 Predictions: Earthquakes, Aliens, WW3 and more
你相信这些预言吗?在这篇文章中,简要介绍了龍樹諒、Baba Vanga 、Nostradamus 等三位预言家的预言。有一些还是蛮耸人听闻。
龍樹諒关于西太平洋(日本、台湾、菲律宾一带)会在今年 7 月 5 日发生大地震、大海啸的预言可谓妇孺皆知。我也在 7 月 5 日前后提醒过在日本的朋友要准备一些应急物资。倒不是说我相信这些预言,而是将其看作一种未雨绸缪。而这个习惯可能来自于疫情三年的「创伤」。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些超自然的神秘现象,也有一些拥有超能力的人,这应该没有什么好质疑的。值得警惕的是媒体在传播这些故事时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The Purpose of a System is what it Rewards
这篇文章探讨了系统的目的是由其奖励机制所决定的,这与公开宣称形成对比。它通过探讨来自机构和组织的各类案例,强调实际的激励措施比公开宣称的目标更能影响结果。
作者提出了三个模型:
- 奖励决定目的模型:这是一个思维模型,即系统的激励结构(奖励、晋升、认可等)决定了其成员的实际行为取向,进而塑造了系统的真实目标。
- 口号与实际行为的分离:通过区分系统的「自我描述」(口号、使命宣言)与「实际奖励」(绩效考核、薪酬等),揭示了组织表里不一的根本原因。
- 绩效指标驱动行为:系统中被明确考核和奖励的指标,会引导成员行为向这些指标聚集,哪怕这些行为与组织的表面目标背离。
Slow
那些只能靠极长时间逐步推进、只能「慢慢来」才能完成的人类项目。
毛时代的跨国恋情
这是新闻实验室最新一期的内容,这是一封融合浪漫、历史与方法论思考的深度通讯,通过真实家信切片,展现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希望、理想与无奈,以及家书如何成为珍贵的历史见证。可以通过这里下载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