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9 第廿一期

诸位菩萨,展信佳。

1929年,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大学校园内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题写碑铭,主要内容为: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扵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扵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扵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其中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句振聋发聩,激励、启迪着一代代学人。

陈寅恪先生晚年,就住在广州的中山大学校园内。2019年我曾有幸前往参观,可惜当时所拍照片遗落,故在网上找到了两张照片。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保持理性、中性、客观的态度,以旁观者的视角来研究包括社会、团队、个人等在内的各种问题,是具备独立思考的前提,也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在看问题时要回归到问题的本质、本源,从根本入手去剖析。比如,当我们在看待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先撕掉性别、种族、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社会地位……等众多标签,先让这个历史人物成为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这个物种,再逐个地为其贴上标签,从而尽可能还原出真实样貌(虽然这个真实也不一定真的真实)。

故而,独立思考,就是能够从多重角度或者独到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和阐释现象,坚持用一贯的科学研究标准和普世价值体系来对事物进行判断,做到既不人云亦云,也不亦步亦趋。

一个完整的独立思考过程,分为三步:

  1. 确认对这件事的理解程度;

  2. 多角度深入思考;

  3. 完善表达自己的意见。

同时,我认为在独立思考时,适当远离主流和流行,既可以保护好自己,也能让自己的思考不受太多的束缚。

Reference 刘未鹏 《逃出你的肖申克(五):看不见的牢笼(上)》

《一种整体的观点——历史学与心理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

在一些同类的和不同类的事实(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等等)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我们就用这些联系织成多少有点密匝的网。

我们的视野不能仅仅停留在自己的兴趣领域,博采众长是现如今的一个关键技能。用佛教思维来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这些都是一切事物的共同逻辑模型而已,适当的跨界学习和拓展自身边界是有好处的。

通常,我们总是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去看待世界,这就是偏见、分别;世界并不只有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一旦落入偏见,就很难换位思考,而是陷入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陷阱中,忘记自己只是芸芸众生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而已。偏见即是分别,分别就没了慈悲与平等。

如果可以跨越我们自身的边界,向外界学习并寻求多元素交叉,不仅可以拓展眼界、激发灵感、挖掘潜力、提升能力,还可能探索出创新性的问题解决方案,锻炼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我们的慈悲心、平等心。

请诸位菩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无恶不作的天字第一号大坏蛋去寺院求佛菩萨保佑,佛菩萨会保佑他吗?

答案是肯定的,佛菩萨会保佑他。

这个无恶不作的天字第一号大坏蛋在佛菩萨的眼中也是众生,与正在审阅本期通讯的诸位菩萨没有任何分别。佛菩萨不会因为这个大坏蛋干尽了坏事就不护佑他,同样也不会因为他祈求保佑就化解掉他的罪孽,该承担的因果报应依然要承担。

这是佛学思想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理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即远离差别的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的慈悲。用民间俗语来说,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

《大智度论》是这样解释慈悲的: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慈,是指对一切众生保持亲切,犹如对待自己的父母亲人;悲,又称为拔苦,希望能够帮助众生解脱痛苦。

圣严长老在《禅与慈悲》中写道:

一般人所谓的慈悲可分为两个层次:同情心与同理心。同情心,是怜悯他人、可怜他人;同理心,则是说见到某个人发生某一种状况,便告诉他,假如发生在我的身上,我也会像你一样的。

我们与生俱来就有同情心与同理心,意即我们的慈悲心也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请注意,同情心、同理心是不能泛滥的,一旦泛滥就不能了知因果,慈悲也就成了假慈悲。

杜绝假慈悲的方式,恐怕只有将慈悲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这一种选项。

为什么呢?

慈悲是具有理智的感情,智慧是富有弹性的理智

若我们一直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圈内,没有知识体系、经验体系的迭代,便会愈发「固执己见」,独立思考也无从谈起。此间增长的偏见,不仅会幻化出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错觉,还会消磨掉我们的理智与情感。

我们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时,拓展着自己的边界,不断将自己的知识体系、经验体系交织,智慧也在不断增长。当我们像苏格拉底所说「I know nothing except the fact of my ignorance」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从内心升起谦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佛学中所谓「悲智双运」便是如此。

无论是独立思考,还是跨界学习,都是要让我们放下我执,以慈悲和智慧提升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

我执,就是永远都把事情解释得让自己显得有理。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思维方式的金字塔层级结构,总共有五个层次,从下到上分别为:

  • 偏见者:认为自己是真理的化身;

  • 固执己见者:将自己的观点视为真理,他人的观点视为谬论;

  • 逆向思维者:发现别人观点中的缺陷,却依然对自己的局限性视而不见;

  • 批判思维者:思考各种信息来源并质疑其可信度;

  • 学习者:周围都是那些挑战我们的思维过程并利用更强的逻辑和证据改变我们想法的人。

从偏见者到学习者,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就是一个不断放下我执,悲智双运的过程。

我执的放下,并不是不存在自我了,而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这一点,我们可以利用费曼学习法进行简单理解。

比如,我们掌握了一个概念,需要将它讲给一个小朋友听。如果我执太重,解释的语言会掺杂着很多自以为是,使得小朋友听了直挠头。而放下我执,转换成小朋友听得懂的语言,这就是在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前段时间和C总探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挖空了自己的语言储备,给他列举了许多大师的作品,也没能让他理解。当时我就反应过来,我执太重了,要放下、再放下。

后来我问他,蝙蝠侠马上要死了,你给他配一个小丑欢天喜地、弹冠相庆的场景,和配一个蝙蝠侠保护的人幸福安乐的生活场景,是不是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C总原本疑惑的眼神一下就亮了。

悲智双运,就是我们独立思考后拓宽自身边界,从而提高了自身素质,也和谐了自他关系。

慈悲、智慧原本就藏于我们的本心,等待着我们将它们擦亮。

此谓: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日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好了,本期通讯的内容就写到这里,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