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2 第三期

诸位菩萨,展信佳。

提起茶,您会想到什么?

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八大雅事“琴棋书画诗酒花茶”?

是烈日炎炎下,一杯豆香四溢的龙井;还是凛凛寒风中,一碗温润的红茶?

都说“红尘万丈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我倒是觉得这么说的人太看得起茶了。

然而,如果我们认同存在即合理,也不难发现这句话背后的内涵。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饮茶的习惯就开始逐步全民普及,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使得中华茶文化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茶的精神更是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到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等诸多领域。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茶的世界,去看看关于茶的那些事儿。

🎓一个冷知识

先讲一个冷知识吧,根据清代刘源长所著的《茶史》记载,我国的古文中并没有「茶」这个字,而是「荼」,最早也不是用来指代我们现在喝的饮料,而是指代药物,非日常生活用的。但晋朝至唐代期间,有人简去一划,这才有了「茶」字。

古文无茶字,本草作荼,盖药品,非日用之物。自晋、唐间有嗜之者,因损文为茶,而其用始显,其种艺遂往偏江汉以南。

如果您有兴趣,可以翻阅一下十三经,里面是没有「茶」这个汉字的,《诗经》谷风篇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这里的「荼」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茶」。

《尔雅·释木》中有“檟,苦荼。” 郭璞的注解是:“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郝懿行的义疏则写到:“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今则知茶不复知荼矣。”

至于什么是“茶”,什么是“茗”,这里先卖个关子,留到下期再说。

🍵茶与文

茶文学的内容包括了:茶诗、茶词、茶文、茶的对联、茶的小说……等等。至于我国有关茶文学的作品有哪些,据统计:就茶诗词来计算,唐代约有500余首,宋代约有1000余首,金、元、明清和近代也有500余首,总共加起约有2000首以上。

晋代的杜育,有一篇《荈赋》,文学价值很高,也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词类作品。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陆羽在《茶经》中辑录了四首唐代以前的关于茶的诗文,分别是:

  1.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西晋诗人张载《登成都楼》

  2. 姜桂荼藓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 西晋文学家孙康《出歌》

  3. 寂寂掩高阁,寥寥空广夏,待君竟不归,收领今就槚。—— 南朝宋的诗人王微《杂诗》

  4. 以及,写了《三都赋》,造就“洛阳纸贵”美谈的左思,所写的《娇女诗》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有姊字惠芳,眉目粲如画。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历。

到了唐朝时期,饮茶之风日胜,许多诗人都以茶入诗,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名《饮茶歌》,作者卢仝(tóng)爱茶成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是他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作品,直抒胞臆,一气呵气。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 ,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在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龙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莲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俗归去。
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函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卢仝的《饮茶歌》为饮茶风气的普及,茶文化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宋朝开始,几乎成了人们吟唱茶的典故。品茶、赏泉、兴味酣然时,常以“七碗”、“两腋清风”代称,比如杨万里诗句:“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先向舌端生。”苏轼诗句:“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苏轼的《试院煎茶》“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就是化用《饮茶歌》的诗句而成。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与《饮茶歌》比肩而立的,是范仲淹的《斗茶歌》。 “斗茶”又称为“茗战”,是一套品评、鉴别茶叶优劣的办法,它最先应用于贡茶的选送和市场价格品位的竞争。而后经蔡襄的介绍,宋朝上下偕效法比斗,成为一时风尚。每年到了新茶上市时节,茶农们竞相比试各自的机关报茶,评优论劣,争新斗奇,竞争激烈。范仲淹的《斗茶歌》,对当时盛行的斗茶活动,做了很精彩生动的描述。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末盈禪,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谊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分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这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令却得闻雷霆。卢仝敢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关于茶的散文、小品文、书信等很多,著名的有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刘禹锡《代武中丞谢新茶表》、吕温《三月三日花宴序》、皮日休《茶中杂咏序》、苏东坡《叶嘉传》、唐庚《斗茶记》、张岱《闽老子茶》、张岱《阳和泉》、张潮《中冷泉记》等。

🧘‍♂️茶与禅宗

茶与禅宗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禅宗需要茶叶,而这种嗜茶的风尚,又促进了我国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

我国禅宗的坐禅,除选择环境寂静处作禅房外,还要求注意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很明显,这里听说的五调,特别是调睡眠,都与饮茶有事实上的关系。

赵州和尚就有「吃茶去」的禅宗公案:有两位僧人从远方来到赵州,向赵州禅师请教如何是禅。赵州从谂禅师问其中的一个,“你以前来过吗?”那个人回答:“没有来过。”赵州和尚说:“吃茶去!” 赵州和尚转向另一个僧人,问:“你来过吗?”这个僧人说:“我曾经来过。”赵州和尚说:“吃茶去!”这时,引领那两个僧人到赵州和尚身边来的监院就好奇地问:“和尚,怎么来过的你让他吃茶去,未曾来过的你也让他吃茶去呢?” 赵州和尚称呼了监院的名字,监院答应了一声,赵州和尚说:“吃茶去!”

后来到了宋朝时期,圆悟克勤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辩来品味茶的无穷奥妙,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其真迹被弟子带到日本,现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2005年,中国佛教协会时任副会长,赵州柏林禅寺时任方丈净慧长老在柏林禅寺举办了第一节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暨天下赵州茶文化交流会,开幕式上,净慧长老有这样一段话:

禅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人生日用中的落实与升华。著名的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一个“正”字上,道家文化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一个“清”字上,佛家文化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也就是说,儒家主“正气”,道家主“清气”,佛家主“和气”。那么,茶文化的精神又是什么呢?我想,一个“雅”字可以体现它。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谈心为雅事,以茶人啜客为雅士。这样一来,“正”、“清”、“和”、“雅”四个字,四种气,大致可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作为禅与茶相结合而形成的禅茶文化,既有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更有茶文化本身的雅气。正、清、和、雅的综合,完整地体现了禅茶文化的根本精神。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由迷到悟是一个长期参悟的过程;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迷者迷于贪嗔痴,悟者悟于戒定慧。贪嗔痴乃人生修养必除之三毒,戒定慧乃人生成就必修之三学。人生执三毒而不觉,是为迷失之人生;人生修三学而恒觉,是为觉悟之人生。人生执三毒而迷,不离日用事;人生修三学而觉,亦不离日用事。人生在日用事中迷,人生亦在日用事中觉。迷失与觉悟,同在一件事情上作用,同在当下一念之间的迷惑与觉照。禅茶,作为在日用中修养心性、和谐自他关系的一种特殊方法,意在通过强化当下之觉照,转贪嗔痴为戒定慧,转俗为雅。一念迷失,禅是禅,茶是茶;清者清,浊者浊。一念觉悟,禅即茶,茶即禅;清化浊,浊变清;雅化俗,俗变雅。

🎐茶与风俗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茶,也是中国传统祭祀常见的祭品之一。根据《茶经》的记载,以茶祭天始于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开后世帝王以茶祭天、祭神、祭山的先河,比如唐代文人摆茶宴祭泰山。

清代帝王祭天之礼大盛,逢正月初九天诞日、七月七日七夕日、八月十五中秋节、十二月二十三灶君日等节日,紫禁城内养心殿摆茶祭神。

品茶文化普及之后,各种民间祭祀也常用茶为祭品,比如中秋节时以茶拜祭月娘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