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Weekly Spark, a paid newsletter full of timeless ideas and insights you can use in life and work.
本期的主要内容包括:
-
🔍 Insight:四大知识管理系统
-
💡 Tiny Thoughts:3 则
-
🧠 Mental Model:知识工作者的四种决策模型
🔍 Insights
四大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的管理和传递从人类有文字开始就以各种形式存在,但作为一个正式的「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概念是在 1980 年代才开始形成和发展,并在 1990 年代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现阶段,有几个主要的知识管理系统逐渐脱颖而出,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组织逻辑。
首先要说的,必然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代表——Zettelkasten 系统。源自德国社会学家卢曼的这套方法,也被称为「卡片盒笔记法」。传统的 Zettelkasten 实践需要严格的编号系统(如主题编号 1、分支编号 1.1、延伸编号 1.1a),复杂的标签体系,以及大量的交叉引用。使用者不仅需要精心设计笔记的分类和编号,还要手动维护笔记之间的关联,这些都让这个系统显得格外复杂。随着现代笔记软件的发展,特别是 Roam Research 引入双向链接的概念后,这个看似复杂的系统开始变得更加平易近人,也开始变成笔记软件的标配。例如,在 Obsidian 中,可以通过简单的 [[]]
标记建立笔记间的连接,配合唯一标识符(UID)和标签系统,完美复现 Zettelkasten 的核心功能。
Linking Your Thinking (LYT) 代表了知识管理的现代演进。Nick Milo 提出的这个系统特别强调通过建立思想间的联系来创建知识网络,并创新性地引入了内容地图(MOCs)概念来组织笔记。它标志着知识管理从简单的信息收集向主动知识创造的转变,特别适合需要整合多元信息并进行创造性工作的专业人士。众多笔记软件中,似乎只有在 Notion 中能够完美实践这个系统。因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其数据库功能和灵活的页面层级结构,构建出富有层次感的知识网络,通过不同视图方便地组织和检索信息。
PARA 系统是由知识管理专家 Tiago Forte 提出的一个极具实用性的框架。它通过将信息分为项目(Projects)、领域(Areas)、资源(Resources)和存档(Archives)四个维度,创建了一个清晰而实用的信息组织结构。这个系统的优势在于其简单性和可操作性,适合需要管理多个项目的职场人士。但是,经过实践,我发现这个系统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项目和领域之间的界限往往并不像理论描述的那么清晰,很多内容都存在重叠和模糊地带。其次,在实际应用中,资源类别容易变成一个信息黑洞,各种可能用得上但又不确定何时用的资料都被归类到这里,导致这个类别逐渐失去管理的意义。最后,存档功能虽然理论上很好,但实践中往往因为担心信息丢失而变得犹豫不决,导致系统整体效率下降。
反而是 Johnny Decimal 系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数字化文件组织方案,更适合将其运用到文件系统和知识库的整体架构设计中。通过限制每个层级最多包含 10 个类别的严格结构,它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虽然这个系统的灵活性可能不及其他方案,但其结构化的特点让信息检索变得异常高效。
此外,我发现这个系统很像是图书馆的杜威十进制分类法,都采用了数字编码来组织信息。这种方法不仅便于记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可扩展的分类框架。因此,在 DEVONthink 中,我实践着这个系统,首先将知识库分为几个主要领域(如 10-19 代表个人管理,20-29 代表工作项目,30-39 代表学习资料等),然后在每个领域下设置最多 10 个子类别。例如,在工作项目下,21 可能代表当前项目,22 代表已完成项目,23 代表项目模板等。这种结构化的方式不仅让文件组织变得有条理,还特别适合 DEVONthink 的智能搜索功能,因为数字编码可以作为精确定位的关键词。在实际使用中,我发现这种系统特别适合需要长期维护的个人知识(资料)库,因为它的结构稳定,易于扩展,且能够保持知识(资料)体系的一致性。
尽管每个知识管理系统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用户完全可以根据个人需求,灵活地组合不同系统的特点,打造专属的知识管理方案。自 2023 年以来,我一直强调知识管理本质上是一段高度个性化的旅程。无论是选择现成的系统还是创造混合解决方案,最终目标都是构建一个能够有效捕捉、组织和运用知识的个人系统,从而持续提升工作效率和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不是追求系统的完美,而是找到最契合自身工作方式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