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m dia meus amigos,
Saudações de Lisboa!
您正在阅读《壹苇可航》电子报 CETDE Fortnight No.08。本系列基于 CETDE 框架(Capture、Encode、Transfer、Distill、Express),为您推荐若干优质信息源。
本期笔记和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
以下是本期正文。
Thoughts on thinking
AI 对于人类的思维与认知会产生哪些影响?科学家们目前仍然在进行相关的研究,能够看到的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并不多。不那么严谨的,以自我感受与反思出发的博客文章倒是不少。例如这一篇,作者表达了在面对 AI 时的无力感和困惑。因为 AI 所带来的是人类的认知萎缩、创造力枯竭、对真正理解的侵蚀以及对传统学习和思考模式的颠覆。
文内举的例子我自己感受颇深。作者说他过去是通过写作来形成观点、完善论证,认为思考是复合的,思考得越多,想法就越好。而现在呢?一旦产生一个初步想法,只需要随便输入几个词到提示中,几乎立即就能得到一个经过充分推理、研究和完成的想法。作者举的例子还是在 AI 没有 thinking 模式和 deep research 模式的情况下,而现在这两个功能几乎是大模型的标配了。对于「思考」这项手艺,我自己反正是越来越觉得无力。甚至于当我真的认真思考了一个问题之后,还忍不住要去请教 AI 以查漏补缺乃至颠覆。
当 AI 越来越强大,「奇点临近」时,我还剩下什么可以和 AI 去抗衡?
为什么人们喜欢鉴定 AI?
有些人可能觉得「鉴定 AI」就是抗衡的一种方式吧?健飞哥在公众号中遇到的评论,我在 2023 年就经历过,也因此选择关闭了自己的公众号。当时我本想将博客和电子报都在公众号里同步,结果发布的几篇早在 AI 时代之前的老文章被不少人评价为「这 AI 味儿真浓」、「一眼就知道是 AI 写的」。嗯,我就权当他们在夸我吧。
我对写作这件事情并没有那么洁癖,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洁癖。AI 生成的内容如果让我直接照搬,这个坎儿反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越过去。前段时间 NotebookLM 正火的时候,就有朋友建议我直接用 NotebookLM 来读文章、生成内容,就不用自己写 CETDE Fortnight 了。我果断拒绝了。AI 生成的内容现在的确越来越可以直接使用,但正如健飞哥文中所说的:
AI 已经能够很好的模拟我的风格了,但「真正的我」却不一定遵循我的风格。
话说回来,健飞哥在文章中提到的观点我很认同。AI 鉴定这一行为具有二元性,即技术层面的无效性与社会心理层面的驱动力。随着 AI 模仿能力的日益增强,技术性鉴定将走向终结。但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社会比较和优越感展示的「AI 鉴定表演」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长期存在。
内容的真正价值终将回归其内在品质和对用户的实际效用。以我的亲身经历为例:当我在 Perplexity 中搜索「如何将 Are.na 与 Tana 搭配使用」时,发现引用的内容中竟然包含了我自己的文章。那么这个现象的背后是不是有这样一个悖论:那些热衷于「AI 鉴定表演」的人们声称某些文章「AI 味儿太重」,但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 AI 大量学习了这些作者的原创内容,才导致后续 AI 生成的文本带有这些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习惯。
换句话说,一个作者的内容被 AI 收录得越多,AI 生成的文本就越容易呈现出该作者的特征,从而让人误以为作者的原创内容「AI 味儿太重」。这形成了一个荒诞的循环:优质原创 → 被 AI 大量学习 → AI 模仿其风格 → 原创者反被质疑为 AI 生成。
真正的讽刺在于,那些被贴上「AI 味儿」标签的内容,很可能恰恰是 AI 竭力模仿的人类智慧。
I Deleted My Second Brain
面对 AI 越来越强大的能力,对于知识工作者,尤其是多年来专注于构建个人系统的人而言,可能感受更为复杂。一方面,AI 确乎能够为我们插上一双翅膀更自由地翱翔;另一方面,AI 似乎也在击溃我们进行知识管理的意义。
这篇文章的作者虽然并未直接提及 AI,但对于为什么要删除「第二大脑」有着系统而深刻的思考,十分值得借鉴。
首先,作者对「第二大脑」及其所代表的「全盘捕捉」理念进行了深刻反思与批判,认为这种做法导致了信息过载、思维异化,以及知识的存储化而非实际运用。
其次,强调人类记忆的非线性、具身和即兴特性,有力反驳了将大脑比作静态档案的错误隐喻。
再次,作者倡导删除和放弃也是一种重要的知识管理和个人成长策略。主张信任记忆的自然筛选机制,让真正重要的思想在实践和生活中自然浮现。
最后,作者呼吁从「管理知识」转向「生活知识」,回归「第一大脑」的主导地位,将各种工具仅作为辅助工作空间,而非大脑的替代品。
这篇文章带给我的最大价值在于,让我认识到:当机器能够完美存储和检索信息时,人类或许更应该专注于那些无法被外化的思维品质,即直觉、创造力,以及在生活中自然涌现的洞察。
这篇文章还可以与 Knowledge Work Is Dying 一起阅读。后者的主要观点是,纯粹的知识和技能将被 AI 商品化,人类的独特价值将从「知道什么」转向「如何存在和互动」。因此,培养情感清晰、洞察力和深度联结这三种智慧和技能,将是个人在未来保持不可替代性和实现成就的关键。
🎨 Are.na
为了方便各位读者把控阅读节奏,我在 Are.na 上开设了同名 Channel,收录了更多与本期相关的文章、观点和素材。欢迎您去探索、思考,也鼓励您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任何观点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