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因为 NotebookLM 终于支持生成中文音频了,于是我就将已经发布的二十三期 Weekly Spark 全都导入了进去,然后要求仅关注「在复杂和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个体如何应对内在和外在的挑战」这个主题。
生成的效果总体还是可以的,除了两个人的话实在有点太密了之外,就是到了后面字词的发音开始有点不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收听。
非常推荐使用 NotebookLM,虽然是 Google 的产品,但这个产品真的不一样。目前可以免费使用,对于个人学习、创作而言是足够的。
文字稿
A:大家好,欢迎收听。嗯,我们好像都感觉到了,这个世界,是越来越复杂了。
B:是啊,变化也快。
A:对,变化也特别快,挑战感觉无处不在。所以今天呢,我们想跟你一块儿深入聊聊,面对这些挑战,不管是里头的还是外头的,咱们可以怎么更好地应对。
B: 嗯。
A:咱们手头也有不少,关于个人成长啊、思维方式啊,还有那个知识管理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B:没错,这些挑战啊,确实是,四面八方来的。往内看呢,就是咱们自己的情绪有时候起起伏伏的,还有就是思维上的一些局限。
A:思维局限,比如呢?
B:比如啊,咱们的直觉有时候真的,不太靠谱,你像那个经典的三门问题,多少人第一次都想错。这就提醒我们不能,不能完全信赖第一反应。
A:哦,有点印象,是那个选门儿后面有没有奖品的。
B:对对对,就是那个。还有,怎么保持专注,现在也是个大问题吧。
A:太是了。那往外看呢?
B:往外看,那首先就是信息爆炸,特别是现在这个 AI 时代,对吧?
A:嗯。
B:那个算法推荐很容易就把我们,困在那个叫信息茧房的里面。
A:是,感觉看到的都是一类东西。
B:对,然后还有社会压力呀,经济环境的波动啊,这些考验说实话真不少。
A:是啊,那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头,咱们怎么才能保持头脑清醒,然后还能找到内心的那个稳定感,还能有效地去行动呢?咱们来梳理梳理。
B:好啊。
A:先说内在吧。我觉得这个心态和认知,感觉是关键中的关键。
B:嗯,同意。
A:比如材料(电子报)里老提到的那个成长型思维,就是说,相信自己的能力是能通过努力去改变的,不是说天生就那样定死了。
B:对,这个信念本身就很有力量,它不是说你真的立刻变强了,而是你相信你能变强,这个心态就不一样了。
A:是吧?感觉光是这么想做事的劲头可能就不一样了。
B:绝对是。然后呢,提升思维能力也很重要,就是咱们刚才说的要锻炼那个反直觉思考的能力。
A:嗯,反直觉思考。
B:对,意识到很多时候光凭感觉或者说第一反应可能会做错,得启动大脑里那个稍微慢一点,但是更理性的思维。
A:就是系统二思维是吧?
B:没错,就是那个。同时呢,批判性思维也是必备的。简单说就是要养成习惯,多问几个为什么。
A:哦,怎么问?
B:比如这个信息哪儿来的?它靠谱吗?有没有证据支撑?说话的人是不是有什么偏见?他那个逻辑,通不通顺?还有就是我能不能接受跟我不一样的观点。
A:哇,这一串问题问下来,感觉就不容易被忽悠了。
B:是这个意思。还有那个元认知,就是思考你的思考。
A:这个挺有意思的,好像给自己开了个旁观者视角。
B:对,就是跳出来看自己是怎么想问题的。这个跟佛教里头讲的那个闻思修,获取信息,深入思考,实践内化,其实有点儿像。
A:嗯,有道理,都是强调不光是接收,还得消化和运用。
B:没错。还有一个概念我觉得也挺有启发的,就是我们内在其实有两个自我。
A:两个自我?
B:嗯,一个是体验当下的那个体验自我,感受高兴啊、难过啊。另外一个呢,是回过头来评价生活好不好的记忆自我。
A:哦,所以有时候当下的感觉和事后的回忆评价会不一样。
B:经常不一样啊。分清这两个能帮我们做选择的时候更明智点儿,不被暂时的情绪或者片面的记忆给带偏了。这些其实都关系到怎么抗控(掌控)自己的心智。
A:抗控(掌控)心智提升那个心量是吧?就是认知啊、责任感啊,合作能力这些。
B:对,综合起来看。
A:那情绪和压力呢?这个感觉现代人压力都挺大的。
B:是啊,材料里区分了那个积极压力和消极压力,还提到一个双重评估的过程。
A:双重评估?
B:对,就是我们遇到压力的时候,大脑会先判断这个情况有多难,危险大不大,然后呢,再评估我自己有多少招能对付它。
A:哦,明白了。那有啥具体的应对方法吗?
B:有啊,比如用那个苏格拉底式提问,就是不断追问自己那些负面想法,看看它站不站得住脚,或者把任务看成是一个实验,这样就算失败了,也觉得是搜集了数据,能减小点儿焦虑。
A:这个实验心态我喜欢。
B:还有制定特别具体的「如果…那么」计划,比如,如果下午三点我觉得累了,那么我就站起来走五分钟。这样更容易行动。还有就是,把注意力放在投入的过程上,而不是死盯着最后那个结果。
A:嗯,重视过程,这点很重要。
B:对,这些都是管理内在状态的好方法。那理顺了内在,咱们再看看外边儿。
A:好,外部挑战。
B:是啊,毕竟我们活在一个真实又复杂的世界里,这个外部挑战怎么接招呢?我觉得,首当其冲的就是信息环境。
A:嗯,信息太多了。
B:对,尤其是 AI 时代,知识管理的核心目的,理解世界、连接观点、创造价值其实没变。
A:嗯,目的没变。
B:但是方法肯定得,与时俱进,比如要会用各种新工具,用那种网络化的方式来组织信息,不是孤立地记笔记,还得平衡好广度和深度。
A:说到工具啊,我想起材料里那个词儿 "PKM Porn"。
B:(笑声)对,知识管理成瘾。
A:是吧,就是有些人特别沉迷于捣鼓那些笔记软件啊,流程啊,工具玩儿的那叫一个溜。
B:结果呢?
A:结果,真正学到了啥?用了啥,可能反而忘了。真有点像,不停地买新书,整理书架,结果一本没看。
B:太形象了,就是这个道理。工具永远是手段,不是目的本身。同时呢,要特别留意那个算法的影响。
A:哦,算法。
B:算法确实方便,这个没得说。但它也可能让我们视界变窄,就是信息茧房,还可能让我们注意力涣散,想法越来越僵化。
A:那怎么办?完全不用吗?好像也不现实。
B:对,不是说要完全逃离算法,那不现实,而是要有意识地去减少它的负面影响,把那个信息的主动权拿回来一点儿。
A:怎么拿呢?
B:比如可以主动用像 RSS 这样的工具去订阅你想看的信息源,而不是等它推给你。多看看一些独立媒体,接触不同的观点。还有就是管好自己的屏幕时间,或者呢,围绕某个你感兴趣的主题去做深入的探索,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刷刷刷。
A:嗯,主动选择信息,而不是被动投喂,这个思路很重要。还有那个社交媒体啊,是吧,老看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
B:对,那种隐性的比较很容易让人焦虑,就是那个 FOMO,害怕错过。
A:是是是。
B:所以平衡好线上线下的生活就显得特别重要。
A:嗯,那再说说社会和职场的变化呢?
B:嗯,有时候那些宏大的时事我们普通人生活感觉有点远。
A:是有点儿。
B:那不妨就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身边更具体的事儿上。比如今天的菜价怎么样啊?家里人心情好不好啊?公司的氛围啊?
A:关注微观生活细节。
B:对,尤其是在经济有些波动的时候,更要修炼内功,比如好好说话,注意沟通艺术,保持一个专业的形象,提升自己的决策能力和行动力。
A:嗯,这些都是实实在在能做的。
B:还有,身份认同上也可以更灵活一点,不要太死磕一个固定的标签,在那个存在(being) 和不断发展的生成(becoming)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给自己留点儿变化的空间。
A:这个想法挺好的,不要被身份框死。最后还有一个策略好像看起来很小,但是力量巨大。
B:哦?哪个?
A:就是习惯的力量。比如每天坚持存一点钱,哪怕很少,或者每天锻炼一会儿,学点新东西。
B:嗯,微习惯。
A:对,这些小习惯单个儿看好像不起眼,但是靠那个复利效应,时间长了,那个改变可能是惊人的。
B:没错,很多时候大的成功不是靠一次,惊天动地的爆发,而是靠日常点点滴滴的好习惯积累起来的。
A:说得太对了。
B:所以你看,这么聊下来,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关键可能真的就在于,内外兼修。
A:嗯,内外兼修。对内,就是修炼好心态,提升思维能力,比如批判性思维、反直觉思考、远认知这些,还得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B:对。那对外呢,就是要学会在信息的洪流里保持一份清醒,有意识地去管理我们跟技术、跟算法的关系。同时呢,在社会变化中保持适应性和韧性。还得专注于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培养好习惯,关注身边实实在在的生活。
A:说得真好!那么最后留给你思考的是,在这个不停变化的世界里,对你来说什么是不变的核心?你打算怎样运用今天咱们聊到的这些想法和策略,去应对那些属于你自己的挑战,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份定力呢?就像咱们电子报的名字「壹苇可航」那样,哪怕只有一叶小小的芦苇舟,也能在风浪中找到自己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