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Weekly Spark, a paid newsletter full of timeless ideas and insights you can use in life and work.
本期的主要内容包括:
-
🔍 Insight:在身份与变革之间
-
💡 Tiny Thoughts:
-
「两个自我」
-
信息消费质量的重要性
-
隐私不仅应该保护数据,还应该维护无法量化的人性深层面向
-
-
🧠 Mental Model:反直觉思维和系统2思维
-
⚡ one more thing:要不要建一个读者群?
🔍 Insights
++在身份与变革之间 | 从古希腊哲学看现代生活的困境 | 柏拉图的 being | 亚里士多德的 becoming++
随着各种平权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个世界似乎进入了一个强调身份认同的时代。此时,重新审视古希腊哲学巨擘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存在本质的思想争辩,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与现代社会议题密切相关。
柏拉图坚信世界存在永恒不变的本质,就像他著名的「理型论」所主张的那样,每个现实事物背后都有一个完美的、永恒的形式。这种思维方式强调稳定性和确定性,追求一种永恒不变的真理。
与之相对,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变化本身才是事物的本质。在他看来,生命在于不断的成长和发展,正如一粒种子通过生长最终成为大树,人类也在不断的自我完善过程中实现自我。
这两种哲学观念对我们理解幸福有着深远影响。现代研究表明,过分执着于固定的身份认同往往会限制个人发展,甚至影响幸福感。例如,2023 年的研究发现,那些过度关注社会身份认同的人往往表现出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而那些能够保持灵活的个人身份认同的人则表现出更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此外,研究也指出,单纯的身份认同本身并不直接导致幸福感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个人如何质性地实现这种身份认同。那么,如果我们能够像亚里士多德主张的那样,将自己视为一个不断进化、永远有改进空间的个体,就更容易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开放和积极的心态。
在社会关系的构建方面,这两种思维方式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
结合型社会资本:基于共同身份建立的社会联系,这与柏拉图式的思维相呼应,强调群体内部的凝聚力。
-
桥接型社会资本:连接不同群体的社会联系,这更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思维方式,强调开放性和包容性。
显而易见的,在当今这个日益多元化的世界中,桥接型社会资本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它能够帮助我们跨越身份的界限,建立更广泛的社会联系。
可是,残酷的事实却是,当代社会似乎更倾向于柏拉图式的思维方式,我们习惯于用固定的标签来定义自己和他人。这种倾向在身份政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人们往往被划分为各种固定的类别,而这些类别可能成为阻碍个人发展和社会流动的无形壁垒。
然而,生活的真相或许更接近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变化才是永恒的。在保持自我认同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为成长和改变留出空间。这意味着:
-
承认身份认同的重要性,但不被其所限制;
-
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变化的可能性;
-
在不同群体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
将个人发展视为终身的旅程。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活动。在这个强调身份认同的时代,我们需要在柏拉图的 ”being” 与亚里士多德的 ”becoming” 之间找到平衡,既要尊重个体的身份认同,又要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流动性创造条件。这种平衡的追求,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