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3 第十八期
诸位菩萨,展信佳。
以下是本期正文,阅读时长约 7 分钟。
一、笔记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最近,总会遇到网友问我,有什么好用的笔记软件。
推荐笔记软件这个事情,有时候很让我为难,因为我不知道问我的人对于笔记软件的需求是什么,有没有频繁的使用场景,使用习惯是怎样的。最关键的是,我用过的,感觉好的,不一定适合他人。后来,我就总结了一小段话术来应对,如果喜欢手账式的,好看的图文并茂,那可以试试 Notion;如果喜欢优雅简单的,那就试一试 Bear;如果想要兼顾实用性和折腾的欲望,那就选择 Obsidian;如果动手能力强,希望做成知识库在网络上分享,可以试试 tiddlywiki。
细心的菩萨可能发现了,我并没有去说笔记软件都差不多,多尝试之类的。虽然我心里很明白,姑且不说,对于笔记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个价值判断有多少人相信,就说记笔记这个行为本身,其实就挺小众的。
那什么是用笔记来解决实际问题呢?在国外读书的时候,当时有一个当地的白人朋友请我去她家做客,说是她学会了东坡肉的做法,一定要让我去品尝。那是我在国外吃过的最好吃的东坡肉,吃饭的时候问她,怎么做得这么好吃。她神秘地拿出了一本食谱,里面还夹着两张便签纸。我这才知道,她根据食谱中的记载去料理过多次,然后根据自己的口味进行了修改,那两张便签纸上记录着火候怎样,放多少克糖,放多少毫升花雕,要炖煮多久,要焖煮多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想更进一步说一下用「笔记解决实际问题」的未竟之义。笔记不是目的,目的是行为的过程——思考。
笔记只是一种反映思考的形式而已。**在思考的时候,随手记下所思所想,我们就有了一个进一步探究的抓手。**这就很像是在做策划的时候,第一版策划案往往就是个靶子,是抛砖引玉的那块砖。老板和甲方往往并不知道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当他们看到一份方案之后才能够进一步具体明晰自己想要的。
二、Heptabase 的最大优点
这一块儿的内容,我并不是要说 Heptabase 有多好。而是想通过我们聊的内容来说笔记这件事情。
Heptabase 的创始人 Alan 说:
撇开功能不谈(每个人觉得有用的功能可能不同),我自己觉得是:
- 在学习时可以更容易地进入心流、专注在思考眼前的知识而不是在整理笔记;
- 使用其他软件写笔记通常是为了记下来以后可以查到(然后很多时候可能会忘记这些笔记存在),使用 Hepta 写笔记则更多时候是为了去建立一个理解,写笔记的当下就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
- 由于笔记不是目的而是深度思考下的产物,未来回顾时也会变得更容易回溯原本的思路。
社群中和我互动频繁的 Ethan 则说:
Hepta 是用来分析问题的,然后过程中有很多笔记;其他大部分笔记软件,则是妥善存储我们的思考、灵感、闪念和阅读,为了以后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可以汇集出来 ( query ),但不是用来分析问题的。
就比如 Capacities 给我一种我有许多智能卡片盒,我能找到每个对象在哪,但我怎么去使用他们呢?这就是问题。
大家都有仓库,建立了不同的维护管理或者入库流程,但 Hepta 除了仓库,还会给你一个桌面用来处理这些档案。( Obsidian 和 Logseq 他们虽然有桌面,但一来 Hepta 不用操心,二来基因上,他们的这个桌面也只是另一个存储的位置的感觉,而 Hepta 的核心就是桌面 (Whiteboard) )。
Twitter 上目前还是只有 Jiang 给了我回复:
没有复杂的功能和插件生态限制了我折腾的欲望,让我可以更专注于知识本身。保留思考的脉络:让我可以同时学习多个知识,不会因为时间太长、内容太多而忘记思考和学习的进度。更丰富的知识链接方式:让我更容易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收获更多启发,让知识网络更加牢固。
那么,我是怎样觉得呢?想来想去,提出了两点:
- 既可以分隔记录、思考与整理,也可以使之在白板中协调统一。
- 更有助于让当下学习的内容体系化、网络化、立体化。
我使用 GPT-4 对我们四人的看法进行了总结:
对于 Heptabase 这款笔记软件,你们的看法存在以下共性和差异:
共性:
- 专注:你们都提到了 Heptabase 让你们在学习时更容易进入心流,专注于思考和学习,而不是花费大量时间在整理笔记上。
- 深度学习过程:你们都认为,使用 Heptabase 记笔记更多时候是为了建立一个理解,写笔记的当下就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
- 知识链接:你们都觉得 Heptabase 提供了丰富的知识链接方式,能帮助用户更容易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让知识网络更加牢固。
差异:
- 功能定位:Alan 和旺仔更关注 Heptabase 在功能上的优势,强调它与其他笔记软件的不同之处。Alan 认为 Heptabase 能让用户更容易地进入心流,而旺仔则强调它具有分析问题的功能。而 Jiang 和你则关注 Heptabase 本身的使用体验和学习效果。
- 折腾欲望:Jiang 提到了 Heptabase 没有复杂的功能和插件生态,限制了折腾的欲望,让他更专注于知识本身。这一点并没有在其他人的观点中出现。
- 记录、思考与整理的协调统一:你提到了 Heptabase 能够分隔记录、思考与整理,同时使之在白板中协调统一。这个观点没有在其他人的看法中出现。
总的来说,你们对 Heptabase 的看法在专注度、深度学习过程和知识链接方面达成了共识。但在功能定位、折腾欲望和记录、思考与整理的协调统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你们在使用 Heptabase 时关注的侧重点和个人需求。
三、信息流与笔记
想必 Twitter 限流的事情大家都听说了,由于我把 Twitter 作为主要信息源之一,这次的限流对我的影响不小。无奈,只能先交一个月的保护费看看情况。
我使用 Twitter 的习惯是将其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而不是自我表达的工具。这个习惯源于 2012 年刚开始使用 Twitter 的时候。那时在纽国,谷歌地图虽然好用,但对于实时路况的反应没有那么迅速,反而是 Twitter 上对于路况和天气的分享更有实时性。慢慢的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出门前会先看一下 Twitter,再去规划路线。
现在的 Twitter 充斥着大量垃圾账号和机器人,早已不再像十年前那样清爽。于是,我就又养成了黑名单的习惯,把信息流中出现的黄推、诈骗、键政全都加入了黑名单,然后建立 List 列表把我重点关注的话题、对象加入其中。
目前在观望 Mastodon 和 Substack Notes,不过应该不会比 Twitter 更好用。即便小扎的 Meta 推出 Thread,也不一定能分到多少蛋糕。原因在于,这么多年的积淀下来,Twitter 上的大多数用户都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稳定的社交关系,创作者有着固定的粉丝群体,看 Twitter 的人也有着固定的关注对象。Twitter 的护城河即使被马一龙这样折腾,依然还是很宽很深。
因为把 Twitter 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所以我探索了一个 Twitter 转笔记的自动化流程。看到好的 threads 后,就通过 Readwise 进行转存,然后在 Heptabase 上写笔记。对于那些我想保存的内容,则直接通过 Notion 进行存档。
如果您使用的是 Obsidian,我非常推荐搭配使用 omnivore。这是一个稍后读工具,完全可以当作 Readwise 的平替。
信息消费是被动的,但如果再加上做笔记和反思,就会变成对智慧的积极追求。将 Twitter 的信息流转存到 Readiwse/omnivore,然后通过 Heptabase/Obsidian 有针对性地做笔记,这个流程跑通之后,不仅对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所帮助,也可以帮助我们反向筛选信息,对自己的信息源不断提纯。
END
如果您觉得本期的内容还不错,欢迎您的订阅
您还可以在 Telegram 的频道找到我
顺颂时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