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Vol.79 AI 与个人学习能力

2024.05.21 第十七期

诸位菩萨,展信佳!

您正在阅读的《壹苇可航》电子报 2024 年第 17 期(总第 79 期)。本期头图由 Ideogram 生成,prompt 为 In a warmly lit room, a young man sits intently beside a humanoid robot. The scene is one of curiosity and wonder as the boy engages with the robot, their two profiles illuminated by the soft glow of a digital display. It's a moment that captures the intersection of human learn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glimpse into a future wher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intersect in new, dynamic ways.

以下是本期正文。


一、广告如何真正影响我们

在业界和学界盛行着两种广告理论。

一种理论认为,广告通过情感诉求渗透到消费者的潜意识,诱使消费者购买商品。依据这种观点,广告并非凭借理性论证来说服消费者,而是通过营造积极的联想,并借助时间和曝光量的累积,让消费者对广告商品产生好感。这可以称为广告的「情感植入」理论。比较有名的,比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另一种理论则强调,广告并非通过魔法改写消费者的欲望和偏好,消费者也没有那么容易被操纵。真正的机制更加微妙——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印记」。

通过文化印记,广告的作用方式不是改变个人思想,而是改变产品周围的文化意义景观。当我选择 iPhone 时,我不一定表现出对这个手机品牌的直接偏好。更有可能的是,我在考虑当别人看到我使用 iPhone 时,我在社交场合会给人什么印象。我会显得高雅多金吗?还是充满审美和极客风?我个人对 iPhone 的联想可能并不重要。

要让文化印记发挥作用,广告必须引人注目。它需要被许多人看到,并且众所周知许多人看到了。每个人都必须知道其他人也体验过这个广告,这依赖于「共同知识」的原则。因此,文化印记通过广告牌和热门电视节目等大众媒体效果最好。在网上,由于受众分散在各自的泡沫中,文化印记要困难得多。

至关重要的是,文化印记与人类行为的理性模型是兼容的。消费者的偏好保持不变;广告只是更新了消费者选择的社会含义。消费者仍然根据自己的动机,而不是广告主的动机来选择。

文化印记与情感植入的视角不仅适用于广告:

  • 在教育中,学校通过课程设置和实践来传递文化价值观,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 我们的社会行为和身份认同受到文化背景规范的影响。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就是典型的例子。

  • 在政治中,口号和言论可以印刻在文化的时代精神中,改变公众态度。

  • 历史基础设施,如罗马道路,通过一种印记方式继续引导和制约现代商业活动。

  • 文化对心理健康的看法,影响人们是否以及如何寻求帮助和治疗。

当一个广告(或机构、运动)通过诚实的信息和明确的激励发挥作用时,消费者会欣赏它是一项有价值的服务。但有时,当消费者感觉到文化印记的隐藏齿轮时,消费者可能会感到被操纵了。

二、AI 与个人学习能力

在 𝕏 上看到一条帖子是这样说的:

学习能力强的人普遍具有非常强的问题拆解能力、信息获取能力、逻辑思考能力。

这些能力有了 AI 的加持会让你变得更强,但 AI 不会让没有这些能力的人拥有这些能力。

AI 可以解决你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问题。

他将学习能力笼统的细分为三种能力:

  • 问题拆解能力: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成更小、更易管理的部分,从而逐步解决每个小问题,最终解决整体问题。

  • 信息获取能力:通过高效地查找、筛选和评估信息,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和有用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获取变得更加便捷。

  • 逻辑思考能力:通过严密的推理和分析,确保解决方案是合理和可行的。

毋庸置疑,AI 在辅助人类学习方面大有可为,例如 AI 可以快速获取和处理海量信息,优化学习路径等。但 AI 所依赖的,是使用者本身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数据。如果一个人缺乏基本的学习能力,例如主动探索未知、拆解复杂问题、进行逻辑推理等,那么再先进的 AI 也无法让他真正习得新知。

事实上,学习能力是人类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而逐渐进化出的一种关键能力。它遵循持续性、主动性和反馈性三大原则。持续性意味着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主动性强调人类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不能被动等待知识到来;而反馈性则提醒我们要根据反馈不断修正和优化学习内容与方法。

因此,虽然 AI 是一个强大的学习辅助工具,但归根结底,提高学习能力还需要从我们自身做起。例如,保持好奇心,培养思辨能力,主动探索未知,用批判的眼光看世界……这些品质都是 AI 无法替代的。

三、全新的尝试

上周四,我开始尝试完全使用 AI 来写专栏文章。这个想法来自于一个付费的邮件组——Dailyio——在春节期间的尝试。主理人使用了几个不同的大模型发现、组织和生成内容,整体效果还不错。

无独有偶,看到评论尸也说他跑通了自动化使用 AI 撰写 newsletter 的流程,使用的技术栈是 Inoreader+n8n+Gemini。或许之后也可以试一下,但目前还是半人工参与了。

我将用 AI 撰写的新栏目命名为「壹苇可航 AI Lab」,既然是 Lab,就意味着它是一个实验性质的。我想通过这个尝试来看一下到底这些大模型能够做到什么程度。

AI Lab 栏目推出的第一个系列是「正念冥想与生活禅」,这是我规定的一个主题。然后,使用 GPT-4o,Claude 3 Opus,Google Gemini 1.5 Pro,Mistral Large 分别就这个主题给出提纲,对比之后发现只有前两个模型的大纲可用。我对大纲进行整合、修改之后,就在 Perplexity 中创建了一个 Collection,专门用于素材收集。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 GPT-4o 虽然速度很快,但是其经常犯懒。例如,Perplexity 中我选择的模型是它,把每一期的内容大纲输入后,它几乎不会自己进行拓展,所找到的素材也比较局限。于是我将模型又调成 GPT-4 turbo,对于指令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好了许多。

Perplexity 会根据每一期的内容大纲来寻找合适的素材,然后我再将生成的内容粘贴到 GPT-4o 和 Claude 3 Opus 中,让它们去生成正文。这两个模型非常适合搭配使用,例如,GPT 的内容交给 Claude 去润色和发现问题,然后再由 GPT 进行修改。或者 Claude 生成的内容大多数是直接可用的,但是并不全面,就让 GPT 去补充。

最终,生成的内容由我进行校对和发布。虽然实际上还是我在全程参与,并非 AI 一气呵成,不过比起自己写要轻松了不少。过程中,也可以打磨提示词,更加切实地理解 AI 的局限性在哪里。

「正念冥想与生活禅」这个系列,从 AI 生成的大纲来看,会更新至少 10 期,目前已经更新了两期。虽然是面向付费读者的内容,不过第一期的完整内容我放在了 TG 频道;从第二期开始,都会采取部分可见+部分隐藏的方式。

如果您愿意支持我的付费内容,可以选择在小报童或 Quail 上购买。小报童上的价格为每三个月 20 元人民币,每年 60 元人民币;Quail 上的价格为每三个月 2.5 美元(约 18 元人民币)或每年 8 美元(约 58 元人民币)。价格的差异在于,Quail 上购买时还会加 1% 的消费税,这样算下来价格实际上比通过小报童购买差不多。虽然好像对我来说并不划算,但至少保证了两个平台的价格基本一致,尽量不让读者花冤枉钱。

四、夜航船

阅读

  • Taiwan Is the New Berlin 这篇文章将台湾与冷战时期的柏林相提并论,认为台湾在当前美中竞争中的地位类似于当时柏林的战略重要性。文章指出:

    1. 柏林危机的教训:冷战时期,美国通过坚决防御柏林的策略,成功避免了与苏联的直接冲突。美国决策者应从中吸取教训,处理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对抗。

    2. 台湾的重要性:台湾对中国的战略意义超过柏林对苏联的重要性。台湾不仅是半导体制造中心,也是民主自由的象征。

    3. 美中竞争的复杂性:美中竞争涉及外交、经济、军事、技术等多个方面,与冷战有许多相似之处。

    4. 威慑战略:为了避免冲突,美国应在军事和经济上加强对中国的威慑,确保中国认为入侵台湾的代价过高。

    5. 时间和策略:美国应利用时间优势,通过拖延和增加中国的内外压力,迫使中国做出妥协。

    文章建议,美国应借鉴冷战时期的成功经验,通过强有力的威慑和精细的策略,维护台湾的安全与稳定。

  • Knowledge Keeper 首先提到了对知识权威的怀疑,强调了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内部化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作者引用了马文・明斯基的「心灵社会」理论,认为人类思维由无意识的微小代理组成,真正的洞察力来自于这些代理的独特组合,这一理论启发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文章指出,当前面临的是「源危机」,即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洞察力,并识别可信赖的信息来源。作者通过个人实验,建立了一个基于多样化输入和自动化工具的个人信息系统,这个系统能够自动化地聚合和处理信息,帮助他更深入地了解与工作和生活相关的问题。文章还提到了一系列工具和方法,如 Feedly、Instapaper、Readwise、Roam 等,以及如何通过标签、笔记和社区的力量来提升个人知识管理的效率。最后,作者强调了构建这样的系统对于提高个人智慧水平和应对世界变化的重要性。

  • The Universe of Discourse : It's an age of marvels 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与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假想对话,探讨了现代技术的奇迹。文章提到的一些技术包括电灯、互联网、维基百科、登月、CT 扫描和 GPS 等。作者指出,尽管一些技术在 18 世纪已初见端倪,但现代技术的发展远超当时的想象。特别是 GPS 的复杂性和精确性令人惊叹。此外,作者还提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过度捕捞和环境问题。文章最后强调了科学在理解和探索自然界中的巨大进步。

  • 作者通过「购物车试验」来探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困境。这一试验是指消费者在使用完购物车后是否将其归还到指定堆栈的行为。尽管这一行为并非违法,且通常无人监督,但许多人认为归还购物车是正确的事情。作者通过 Plato 的《理想国》中的傀儡理论和 20 世纪社会学家 Emile Durkheim 的社会化理论来探讨这一现象。Plato 认为人们内心存在一根「金线」,即理性或自我掌控,它激励我们行善。而 Durkheim 则强调个体的道德观念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在社会中形成的,这一过程可能包括教育体系对个体的影响。作者指出,虽然单一的行为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整体道德水平,但是购物车试验反映了整个社区的道德观念。例如,在 2022 年 FIFA 世界杯期间,日本球迷留下的整理现场显示了一个社会的整体行为特征。因此,购物车试验不仅评估个人,更是对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反映。

  • The Toilet Theory of the Internet 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我们在网上看到的大量活动(如点击、浏览、发帖等)可能大部分都发生在厕所或其他闲暇时刻。作者借此提醒自己,互联网用户大多数时间是分心的,作家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引读者。

言论

从长远来看,国家的价值,归根结底还是组成这个国家的个人的价值;一个国家为了在各项具体事务中使管理更加得心应手,或为了从这种具体实践中获取更多类似技能,而把国民智力拓展和精神提升的利益放在一旁;一个国家为了要使它的人民成为它手中更为驯服的工具,哪怕是为了有益的目的,而使人民渺小,终将会发现,弱小的国民毕竟不能成就任何伟业;它为了达到机器的完善而不惜牺牲一切,到头来却将一无所获,因为它缺少活力,那活力已然为了机器更加顺利地运转而宁可扼杀掉了。 from 约翰﹒穆勒 《论自由》

观影

  • 《庆余年》第二季终于上线了,我是在 Disney+ 上看的,没有广告看起来就很舒服。

    • 已经播了 11 集,还没有全集资源流出。保密工作做得真好。

视频

  • 汤山老王:用更大的债务解决债务问题 (YouTube

  • 聊聊甲骨文的发现和甲骨四堂(YouTube

五、生活在别处

  • freeCodeCamp 上学完了 Responsive Web Design 的内容。对于小白很友好,概念性的内容不多,易于上手。可以搭配 w3school 一起学习。

  • 又有一些朋友或者熟悉的人陆续出国旅居了,去日本和纽国的居多。

  • 近来往九曲红梅(红茶的一种,产自杭州西湖附近)里窨了一些桂花。原本九曲红梅就极香,现在又有了桂花味,妙极。

  • 有两个事情在当下,很值得说道说道。「弯道超车」这是经常被提起的,但凡学过开车都知道弯道是不能超车的,全世界皆是如此。因为弯道超车造成车毁人亡的案例,数不胜数。「抱着尸体哭」是一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人的眼泪有阳气,落到了尸体的身上容易起尸,造成更大的不幸。

  • 当前国家经济正处于调整性上升期,于是网上就有了不少教人挣钱的课程。这就是骗钱的,别信。那些打着分享经验的付费社群,也别轻信。「画人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他那么会赚钱,凭什么教给你?蛋糕就那么大,哪轮得到那么多人分而食之?

  • 正因为国家经济正处于调整性上升期,看到社交媒体上好几位网友表达了「到底是负面新闻看多了还是环境正在恶化」或者「个人努力在时代洪流面前不值一提」之类的感悟。我想到了网上流传的「现状不可描述,未来无法预测,一切皆有可能。」这句话可能就是对时下的最佳注脚。

  • 本期电子报使用 Heptabase 写作完成。这是一个以卡片、白板和标签为基础,专注于帮助使用者更好地学习、思考、研究和规划,并以中观视角对摄取的信息、知识建立深度理解的可视化知识管理工具。


END

如果您觉得本期的内容还不错,欢迎您的订阅

您还可以在 Telegram 的频道找到我

顺颂时绥